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以供给侧改革适应引领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

2016-05-13 20:24:58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讲话全文。在谈到当前和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基本形势和主要困难时,习近平深刻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并不容易,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曾长期倚赖“三驾马车”,亦即消费、投资与外贸出口,这三驾马车也就是所谓的需求侧,并常年维持了两位数的GDP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逐步趋缓的“新常态”,供需矛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需求侧结构日益丰富多元,并开始飞速向服务化、高端化和个性化升级转型,而供给侧发展则欠缺活力,严重滞后,传统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新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如行业产能过剩、楼市库存过多与企业税负债务水平居高不下等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涉及到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几大供给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而能否真正有效化解上述矛盾,归根结底还必须要从理顺供需关系方面做足文章。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基本矛盾。习近平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究其本质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所大力倡导的供给侧改革一以贯之地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大力强调的“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决议精神,绝非简单地将管理重心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而是从政府主导和管理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和调节经济,旨在通过对于行政管制的放松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发挥市场作用,服务创业创新,从而使供需双方由不相匹配走向重新适应;而对于企业税负的大幅降低则必将逐步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政策环境与发展环境,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几大供给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

放眼当今世界,2007-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余波犹存,欧债危机开始逐渐显露,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依然步履维艰。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尤其俄罗斯和巴西更是大幅收缩。在不容乐观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复杂背景下,2015年中国仍然取得了6.9%的GDP增长率,在全球十大经济体中除印度外表现最好,而2016年“两会”的召开更是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概括的那样:“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们要把握这些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王瑛)

(编辑:于熙 王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