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三、结构优化适合客观要求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这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和中长期问题,让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的必然要求。
中国过去依靠政策刺激、高投入、高能耗等方式取得了高速增长。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并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习近平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他在五中全会上指出:“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习近平强调:“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2013年3月8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正确应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积聚。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习近平强调:“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瞄准导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对已经形成的过剩产能、高杠杆率和僵尸企业进行存量调整;二是加快形成新的体制机制,杜绝和防范在增量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研究表明,让无效率企业退出、让更有创新性的企业进入和成长,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可达到1/3-1/2。习近平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