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国际要闻 > 正文

屏南“三维”扶贫创模式

2016-05-13 10:25:09 赵锦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分享到:

康里村原来臭烘烘的小山潭变成了水上游乐场。

孔源村建起污水处理站。

东南网5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陈玉容 陈孝眷 张尚瑶 文/图)

阅读提示

2014年11月,屏南成为全国第二批3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能承担这一改革试点任务,源于2011年5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屏南脱贫基地(屏南县脱贫困奔小康协会)的成立。当时,作为全国12个、我省唯一的脱贫基地,基金会以帮助贫困人士脱贫致富为目标,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三个方面入手,以示范村、示范点、示范项目为载体,通过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实施去影响人、改变人、提高人,培养了一批有自我脱贫能力、自我创业能力、自我认识和赢得发展机会能力的新型农民和脱贫带头人。以硬件投入为先导,着重引导人们思维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了一套可复制的扶贫模式。

在扶贫开发的试验田里,屏南如何做到精准,实现能扶贫、见实效、可持续?成为农村改革试验区一年多来,屏南的扶贫示范村又有了哪些改变?

5月,记者走进屏南代溪镇康里村和棠口乡孔源村,感受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这一扶贫“三维图”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当时,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依据当地政府推荐,最终确定同为贫困村的代溪镇康里村和棠口乡孔源村为扶贫示范村。其中康里村是省地质灾害村、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几年来,基金会共开展2个示范村、20个示范点示范帮扶工作,实施项目161个,投资总额2100万元。其中,示范村清洁工程及村民素质培训模式已扩展复制到示范点及周边村。

产业扶贫:

因村而异 理清脉络 实现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才能带来经济收入,因此扶持产业发展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

屏南在扶贫开发和促进农户稳定增收方面,遭遇到一系列挑战:传统种植业面临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和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生产项目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增收可持续性差的弱点日渐暴露。

如何挖掘适合农户增收的产业和生产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金会针对这一问题,在康里村、孔源村实施示范户项目,并已取得良好成效。

康里村传统种植产业是脐橙和油柰,种植规模都相当大,但由于栽培技术不规范,生产进程缺乏科学安排,修剪不当,又受多种病虫害影响,导致脐橙大小年明显,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加之村民互助意识较弱,一些好的经验和技术没有得到交流传播,销售时又各自为战,甚至竞相低价抛售,影响了收入。

如今,记者走进康里村,已是另一番景象。果园里还是种着脐橙和油柰,但村民们兴奋地忙碌着,对收获充满信心。

原来,为帮助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基金会因地制宜在该村开展“脐橙和油柰栽培示范项目”。项目以每10户作为一个示范单位,为每户提供持续3年的肥料、农药费用,前提是每户示范户必须要带动5户相对较弱的种植户。

“这种传帮带的形式不仅提高了村民互帮互助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益,增加村民收入。”项目负责人李志庭说。

基金会还从培养示范户入手,开办培训班,引导村民学习先进技术,进行现场跟踪指导,规范生产环节。村支书郑英谭说,以前村里脐橙种植规模虽然不小,但由于管理、营销不到位,一直卖不上好价钱。随着示范项目的实施,脐橙果皮光滑圆润、口味变甜、病斑减少、落果下降,脐橙产量从原来的每亩120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每亩2000公斤,价格从每公斤0.8元,提高到每公斤3.6元。

扶贫项目上马,还要方便村民从事生产,于是,全长11.5公里、宽3.5米的生产便道出现了,便道覆盖了全村80%果园。“新修的生产便道太方便了,直通地头,以前每逢收成时节都要聘请挑工花上四五天,现在专车进果园,半天就搞定,省时又省力。”脐橙示范户郑绵厚难掩心中喜悦。

从康里村民最上手的脐橙和油柰种植入手,一路扶持,一路风景。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11年的2900多元增加到2015年的7900多元。

棠口乡孔源村,生产上则遇到另一种问题水患。孔源村主要种植花菜和西瓜,但谷地因地势平坦,河道狭小,最窄处仅一米多宽,泄洪能力不够。

“每年汛期,河道两边的近千亩田地经常被淹,如果碰上收获季节,花菜和西瓜血本无归,损失惨重。”村主任陆道旺痛心地说。此外,村边的“对面洋”和“河上岗”属于坡地,水渠因年久失修,导致缺水严重。

针对这一情况,2013年,基金会启动“河道整治项目”,资助30多万元修筑700多米防洪河堤,令400亩农田免除水患;通过“节水灌溉项目”,铺设管道4000多米,解决坡地水源灌溉问题。水源有了保障,又不再有水患,菜地自然就成了村民创收的基地。

生态扶贫:

净化污水 治理垃圾 重现山清水秀

群山环抱的康里村,已是一派新农村繁荣景象: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与村中花园广场相得益彰,一幢幢素朴的古民居倒映在碧绿的小山塘中,有山皆青、有水皆秀,处处生机盎然。

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垃圾随手丢,生活污水、旱厕的污水直排小山潭,小山潭变成臭烘烘的垃圾污水集中池。村民饮用水管道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水管,早已锈迹斑斑,不仅常断水,还给村民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就多,当时11户贫困户中就有6户是因病致贫。

要扶贫,生态要好,环境要好。基金会立即着手“小山潭建设项目”、“安饮工程”和卫生专项整治。如今的小山潭水清了,还成了一个水上游乐场所,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自来水管网全部换成PP管,消除饮水安全隐患。

孔源村也有着同样的困扰。

“孔源村由于改厕,污水都往河道排,致使蚊蝇滋生,夏季更是臭气熏天。基金会资助建立了生态化污水处理站,污水排放有了专门管道,还统一进行处理,村里的脏乱差一去不复返。”陆道旺感慨道。

据了解,该村生态污水处理站总投资90多万元,基金会资助30万元,于2015年底完工,它是一个以植根吸收微生物净化污水进行达标排放的无动力生态处理站。该站的建设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也使得棠口溪、霍童溪等下游地区免受污染。

基金会还通过“清洁工程项目”,开展卫生健康培训,帮助村委会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陆道旺说:“孔源村自从有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没有哪家再乱丢垃圾,柴草杂物堆放也整齐多了。”

“没有好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产业也做不长久。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从源头上降低人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概率,才能更好地去创业致富,摆脱贫困。”基金会副主任周永文说。

如今,康里村和孔源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双双入选福建省生态村名录。

教育扶贫:

素质培训 教育扶持 观念改变天地宽

扶贫必扶智,扶智靠教育。

康里小学由于年久失修,设备简陋,学生数锐减。基金会针对这一情况,对校舍进行维修并添置相关教学设备、器材。“学校去年只有13个学生,今年增加至34人,学校环境变好后,吸引了不少学生回村接受教育,明年有望突破60人。”驻校老师郑碧英对记者说。

基金会在孔源村和康里村对村民开展素质教育和带头人培训。培训分为两级,包括安全、家庭和谐、文明礼仪、卫生健康、法律知识等19项内容。一级培训对象为文化较好的村民,并从中选拔出3名宣讲员,受训后的宣讲员再对村民进行宣讲称为二级培训,每期培训五六天,每年培训两期。

基金会主任张京业说,通过培训,村民的观念改变了很多,公益心强了,个人素质也得到提高。以前看别人发展好了,心里存的是妒忌,现在大家都是想方设法去学习,去互相帮助,通过自己努力搞创业、谋发展。大家懂得孝顺老人不仅是给吃给穿,还要多陪伴、多沟通。卫生意识也得到提高,康里村郑福呈、郑冲锋等一些老人每天一大早起来,自觉打扫广场卫生,村里建设生产便道,不用村干部动员,村民主动无偿让路,不要一分补偿。

此外,在“康里村文化建设项目”中,基金会资助北路戏剧团9万余元用于添置服装、道具等,并重新组建剧团,编排剧目,在重大节日时表演,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扶贫。我们通过长期培训,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思路清晰,眼界开阔,精神面貌自然焕然一新,脱贫致富的道路也会越走越有信心。”张京业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