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保健品“伪装”成药品、普通食品号称有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产品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
一克价千元 “极草”被叫停
日前,国家食药监局公开发文要求停止高价保健品“极草”的相关经营活动。极草5X冬虫夏草纯粉片-至尊含片0.35克规格的81片装礼盒售价为29888元,即每克售价为1054元。其生产厂家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宣称其“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可以使冬虫夏草“含着吃”,并声称“极草纯粉含片比原草至少多7倍精华溶出”,这让不少消费者认为一片极草等于7根虫草的功效,不惜重金购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投入10亿元广告费打造其“含着吃”的所谓高科技概念,而这笔投入也是极草成本中极大的一块。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常务会长赵锦文认为,“微粉粉碎和纯粉压片专利技术”并不是高科技,“压制设备研发技术在国内早有应用,其广告中比原草多7倍精华溶出的说辞也在业界存有广泛异议。”
“暴利不是靠技术和质量,而是靠营销。”业内人士称,许多高价保健品的营销策略都与“极草”类似。
按照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很多厂家自己不研发,而是采取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经营保健品,导致各路厂家更加陷入炒作式营销大战。
炒作高科技 误导消费者
与“极草”相似,近年来保健品“忽悠”式营销不断升级,特别是炒作高科技概念,部分消费者对此偏听偏信。
安徽省食药监局有关专家说,保健食品只有辅助治疗的功效,但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企业和经销商大肆宣称其治疗效果优于专门药物并且无副作用。
安徽合肥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此前一直靠吃药控制血压,没想到看了保健品广告后笃信“是药三分毒”,就擅自停药,血压飙升,一下子中风,至今还在重症监护室。
患者迷信保健品以致延误治疗并非个案,近年来一些晚期肿瘤患者把一些夸大其词的保健品当做“救命药”,耗尽家财大量购买,甚至人去世了保健品还没吃完。
为了将产品打造成“神药”,一些保健品广告已不满足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狂轰滥炸,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成为保健品新的营销渠道,甚至有大量没有取得保健品“小蓝帽”的假冒伪劣产品也出现在网上。
食药监部门专家称,目前我国认可的保健品27种保健功能中,并没有防癌抗癌这一功能。然而,网上很多“神药”都号称有抗癌功能。如一家名为婕斯的公司旗下“沛泉菁华”“基因修护AM&PM”两款食品,每天以数百个相关的公众号,发布各种“生命奇迹”,分享服用心得,并将其奉为“抗癌圣品”“糖尿病克星”。
“洗脑”老年人 小利诱入彀
近年来,一些针对老年人的免费“健康讲座”不断增多,实际上就是给老年人“洗脑”。保健品的营销策略也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
湛江市退休老干部黄红英说,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几年前参加了一次保健食品的聚会后,听信现场“专家”建议,购买了他们推荐的某款降血压保健食品,并停用了自己的降压药,子女怎么都劝不住,服用了他们的产品一段时间后,老太太的血压非但没有降下去,血糖却升上来了。
“老人被‘洗脑’之后,儿女阻止买保健品就是不孝顺。”安徽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告诉记者,连她都无法阻止父母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购买保健品。对于买得特别多的“会员”,保健品公司会授予他们一些“职务”,邀请他们当嘉宾坐在讲座主席台上,或带他们去旅游,从高额利润里挤出一点小甜头让老人深陷迷局。
添违禁药物 违法成本低
“药品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测试,如果保健食品真的有如此奇效,那企业还生产药品干什么?”一位药剂专家告诉记者。
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显的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特别是减肥类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药物。消费者食用后短期内体重迅速下降,但长期食用副作用十分明显。
专家称,消费者无法从外观、口感等判断保健品质量和功能优劣,因此广告和推荐就成为选择保健品的“指南”。而企业有法不依、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都让保健品行业陷入靠吹牛赚高价的恶性竞争中。
“保健品企业如果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很多时候仅仅是退还产品费用。违法成本过低,对其违法行为没有任何威慑力。”安徽省食药监局新闻办主任孙斌园说。
相关专家认为,对于保健品行业,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和引导力度。同时,行业和企业更需要加强自律,建立以质取胜的良性竞争规则。
此外,提高全民健康常识、让消费者不盲目迷信保健品也是当务之急。
“即使是优质保健品,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服用。”多位药剂专业人员表示,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签约家庭医生项目,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保健品时不妨咨询身边的医生,避免因迷信广告导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