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综述
2016-05-11 19:55:20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霖 李艳 |
分享到:
|
构建多元化救灾格局 “2008年以来,社会力量逐渐成为我国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格局。”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杨晓东表示。 5年来,在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灿鸿台风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都有专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援救助的感人事迹。然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也暴露出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等问题。 为此,2012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完善救灾捐赠导向机制的通知》,将防灾减灾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规范了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主要渠道、使用导向、信息公开等内容。2015年,《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则首次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纳入政府规范体系,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了政策依据。 5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协调服务平台。例如,浙江省通过加大资金补助力、为社会力量提供救灾装备、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成立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60多个,实现了每个市至少有1个应急救援社会组织。 此外,市场机制在转移和分摊灾害风险、拓宽救灾资金渠道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目前住房灾害保险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覆盖,2015年,住房灾害保险保费收入达8.09亿元,为全国9300余万间居民住房提供1.43万亿元风险保障。巨灾保险试点在深圳、宁波、云南、四川、广东等地先后落地,为辖区城乡居民提供全覆盖的基本灾害风险保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让受灾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回首过去5年,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进展顺利、人员装备和基础能力提升,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幅度减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展望未来5年,我国减灾救灾任务依然繁重:据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仍将易发频发:地震活动呈活跃状态,西部地区仍然处于7级以上强震多发时期,东部地区存在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次数恐继续增多;城市内涝、台风等灾害的发生可能更为频繁。 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前我国综合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我国现有减灾救灾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仍有差距,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重复受灾等问题突出。此外,现有的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灾救灾工作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加速转变,防灾减灾多元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窦玉沛表示,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水平,让受灾困难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尽快破解的新课题。 |
相关阅读:
- [ 12-22]国家减灾委员会发紧急通知 要求切实做好灾害隐患排查等减灾救灾工作
- [ 03-25]国家减灾委: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 [ 06-04]闽成立专职减灾委员会 开展重大减灾救灾活动
- [ 06-04]福建成立专职减灾委员会 开展重大减灾救灾活动
- [ 02-15]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在厦召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