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跨境电商税收新政“满月” 或将迎来缓冲期

2016-05-10 19:16:33 张子雨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央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记者张子雨 实习生于桉绮)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跨境电商的税收新政4月8号开始实施,转眼之间,已经过了一个月。新政策要求,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不再按邮递物品征收行邮税,而是按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当新政刚刚落地时,海淘族就在感叹“最后的免税时代”落下帷幕了。一个月来,新政策实施后情况如何呢?

有调查机构统计了多家跨境电商平台的商品价格,发现新政前后基本保持稳定,只有个别商品价格小幅波动。

海淘达人陈女士说:“对消费者来讲涨价不明显。而且我们收到价格都是含税价,很多商家和买家进货的时候就有一定优惠价,在那边打折的时候买过来的。所以消费者到手价格可能还是不涨。”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新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数据显示,新政实施一周,郑州、深圳、宁波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单量分别比新政前下降70%、61%、62%。

有媒体在郑州保税物流中心采访时发现,目前几乎没有看到物流货运车辆出入。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新政实施前,物流货运车辆每日在园区门口排起长队。

蒋佳是跨境电商企业上海伊禾农品的董事长,他说,新政策开始执行之后,企业的订单数量下降非常明显。

蒋佳:“4月8号实施新政后,我们基本上按一般贸易的模式进口,有很多跨境贸易的优势就没有了。价格影响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订单没有了,因为新政以后,有的货物进不来了。”

在这一个月当中,政策也在不断微调,监管部门先是对首次进口商品的政策进行了微调,接着推出第二批正面清单以扩大覆盖范围。

据媒体报道,这几天,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在内的多部门主管领导,对跨境电商新政实施一月来的效果及影响进行了密集调研,并听取了包括唯品会、小红书、聚美优品、天猫国际在内的多个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的情况。

之所以进行密集的调研,就是因为新政在这一个月的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关注。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新政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参照一般贸易的监管模式,要求在通关环节中增加报送通关单,而通关单需要产品在质检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开具。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备案手续需要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一年。

目前让企业很头疼的一点就是,在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跨境电商的管理思路和一般贸易基本相同,相关的备案手续,极大地延长了商品的进口周期。

如果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的话,还是可以看到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商有很多不同之处。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业态上,存在差异。

赵萍说,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就是互补。因为在国内市场对国外的消费品和服务有一定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无法通过实体店来实现。因此这样的需求对跨境电商的产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牵引作用。第二个两者之间是相生的关系,通过跨境电商B2C这样的方式国外商品可以不通过大宗直接进口到中国市场就可以前期的进行一个市场测试,了解中国市场对于商品的需求以及这个商品的销售情况。由于两者是相生的关系、互补的关系,不应该把跨境贸易和一般贸易两者作为一个相互竞争的业态形式来看,而更应该把它作为有明显差异化的不同业态。

政策本身在不断改进,跨境电商行业也需要逐渐适应新政策,那么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过渡期呢?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室副主任张莉表示,应该采取较柔性的手段,让渡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企业慢慢走过去然后再进一步规范。一年的过渡比较切合实际。

上海伊禾农品的董事长蒋佳也呼吁,如果能设立缓冲期,对企业来说是个利好。

蒋佳表示,这些客户的积累是非常珍贵的,如果说新政没有缓冲期,商品一旦断了,客户流失也非常快。如果能有一年的缓冲期,那么至少能在这一年时间内,政府、企业可以一起来想办法,看看怎么样能把跨境电商做好。

如果未来真的能够设立一个缓冲期,企业又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个珍贵的机会呢?赵萍认为,跨境电商企业应该转换思路和经营品类,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赵萍说,对于跨境电商来说,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去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可能是很多平台面临的新的困扰。首先,企业如果经营的是正面清单范围以内的商品,他们竞争的价格优势还是存在的,第二是如何把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转变成一般贸易进口的方式,再按照国内电商的经营方式进行商品销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