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从内丘县岗底到邢台县前南峪,从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到平山县葫芦峪,太行山的每片果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富岗山庄撰写碑文称赞李保国等科研人员扎根山区的精神 ” 今年,岗底村果农杨小平的果林里又新栽培了一大批苹果树苗,不久的将来,这片果林就会郁郁葱葱,硕果累累。
富岗山庄撰写碑文称赞李保国等科研人员扎根山区的精神 脚踩黄土地 背靠太行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从此,他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起了脚踩黄土地、背靠太行山的“农民教授”。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到邢台县前南峪,为了摸清解当地山区的特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的足迹遍布山上的犄角旮旯。“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为李保国生活的真实写照。 风里、雨里、土里……李保国白天一头扎进山区实地走访,晚上彻夜耕读,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如今的前南峪青葱依旧,林木覆盖率高达90.7%。 同样受益的还有内丘县岗底村。岗底村的苹果,曾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小黑蛋子,“咬第一口都是皮,再咬第二口就是果核了。” 李保国到岗底村之后,一座山接着一座山考察,详细记录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图纸特征、地貌类型和植被情况,最终拿出来为岗底量身定制的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出了百元1个的“天价”。在李保国的帮助下,岗底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往事,涕泪交加。 前南峪、岗底只是李保国日常工作的缩影。30多年来,大山就是李保国的实验基地,田间地头就是他授课的教室;30多年来,李保国用科技之手,培育了太行山上一连串闪光的“富民宝藏”。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