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媒体揭北京援藏工作:市属医院专家组团援藏

2016-05-03 07:17:44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援藏故事2

一粒呛进气管的瓜子引发的心愿

“再过几天,我们的儿童支气管镜室就要建成了,它将填补西藏自治区该项技术空白!”4月26日,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于亚滨兴奋地说。从筹备科室到设备采购、科室装修完毕,仅经历了短短2个月的时间,这在内地医院,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而真正促使医院上下推动这件事的原因,正是半年前援藏医生杨海明经历的那次抢救。

去年9月的一天,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杨海明大夫接诊了从山南地区医院转来的2岁藏族小姑娘旦增曲吉。患儿送到医院时咳嗽喘息非常严重,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肺炎,治疗半个月后不见好转,被家人送到拉萨市人民医院。

杨海明根据患儿临床特点及胸片,怀疑是异物吸入。杨海明立即为孩子做了胸部CT及气道重建,发现左侧气管异物堵塞,并且位置较深,硬支镜无法取出,必须经支气管镜取出。这种手术在北京儿童医院只是一个普通的手术,但是在西藏,却让杨海明犯了难。

原来,拉萨市人民医院仅有一台成人型气管镜,而且已经有21年历史了,根本无法再用于临床。当杨海明把旦增曲吉的病情和治疗困难告诉孩子父亲时,这位一米八个头的藏族汉子紧紧握着杨海明的手,俯下身来把额头紧紧贴在杨海明的手掌上,久久不愿放手,抬头时脸上已满是泪水。

尽管语言不通,但是藏族兄弟那份深沉的信任,深深地触动了杨海明的心,他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所长为孩子解除病痛。他把遇到的困难向于亚滨院长汇报后,于院长立即多方联系,了解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有一台捐献的气管镜,但之前从未开展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经协调,医院将患儿转至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由杨海明去该院完成手术。

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杨海明发现这台气管镜已经搁置很久未用,没有工作站无法采集图像,没有可以配合的气管镜护士,甚至没有取异物最基本的工具。杨海明向北京儿童医院求助,千里迢迢快递来了钳取异物的设备。

基本设备到位了,但谁来配合手术又是摆在杨海明面前的一道难题。杨

海明擅长气管镜手术,但是用气管镜取异物需要团队协作,在西藏,没有助手,陌生的设备,他还是不免有些紧张。

得知这一消息,来自宣武医院和地坛医院消化科的两位援藏医生主动请缨配合杨海明做手术。杨海明向两位医生详细交待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模拟演练两次后,手术正式开始。

当杨海明操作气管镜端缓缓抵达小患者的左主支气管时,发现一粒完整的瓜子随孩子呼吸不断移动,由于在气管内长时间浸泡,体积很大,而儿童活检钳较小,前两次钳夹均滑脱。大家稳定情绪,互相鼓励,终于在第三次夹住了异物一侧。这时,杨海明屏住呼吸,和助手配合将气管镜和活检钳一起慢慢退出气道,移出了鼻腔。一粒完整的瓜子呈现在大家眼前!那一刻,周围参观的十余名医护人员鼓掌相庆。

走出操作室,杨海明把瓜子交给患儿家属看。患儿祖母、父母、叔叔等亲人高兴得热泪盈眶,将援藏医生围成一团。孩子父亲两次跪谢,被杨海明使劲扶起后,这位藏族汉子抱住杨海明痛哭不止,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哭了。

“西藏的孩子太可怜了,我应该多帮帮他们。”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医治,对孩子将是一生的痛苦。这次手术让杨海明暗下决心,要利用这一年援藏时间,把气管镜技术永远地留在西藏。在他的申请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正式立项组建儿童支气管镜室,从科室的装修方案到设备采购、家具安装,杨海明全程参与。

眼看着儿童支气管镜室雏形已慢慢形成,杨海明又投入到专业医护人员培训中。每周他都会给同科室的医生护士授课,从基础理论开始,然后进入模拟演练……杨海明把一切空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就连春节休假,他都带着两位西藏医生到北京儿童医院培训。按照他的规划,3个月左右就能建立一支基本的支气管镜手术团队。

3个月后,正是杨海明结束援藏工作的时间。目前,几位医护人员已经进入了准实操阶段,开始利用羊肺进行练习,杨海明守在他们身边悉心指导。“时间紧迫,我得赶在离开西藏前把这项技术留下来。”他说。

教育援藏

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从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往东行驶约10公里,跨过纳金大桥,一片有着浓郁藏式风格的建筑矗立眼前——这便是拉萨教育城。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就坐落在这片建筑的中心地段。

2014年9月1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建成招生。这所由北京出资2.5亿元兴建的中学,一开始打出的旗号就与众不同:办“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该校校长以及管理团队,均来自北京名校,52名北京优秀教师齐集拉萨,这在西藏教育援藏

史上还是第一次。

走进校园,绿树葱茏,高高的国旗杆前音乐喷泉迎风而舞,这样的景象在高原并不多见。学校西侧是一片标准化的操场,塑胶跑道、人工草皮等设施一应俱全。紧邻操场北侧的高三教学楼上,“高考在我心中命运在我手中”、“脚踏实地沉着备战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等数十条红色的标语十分醒目。

“我们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拉萨第二高级中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说。进藏前,张校长是北京市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的执行校长。2015年6月30日,张校长作为北京教育组团式援藏的先遣队来到拉萨,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两名副校长:宋志军(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副校长)和张志宏(北京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教学处主任邵文杰(北京市第八十中教务处主任)、教科研中心主任陶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室教研员)。

几乎没来得及适应高原的天气,张校长就和管

理团队一起投入到新学校的建设中。他们发现新建的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连廊护栏太矮,藏族学生活泼好动,万一从护栏上翻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向北京援藏指挥部请示,加高了护栏;操场边的体育器材房没有做防水,一下雨就漏水,他们赶紧找来施工方,重修了器材房……几乎一天都没休息,短短两个月,把一个还只是空壳子的学校,变成一个功能齐全并能顺利运转的学校。张大力和他的团队成员黑了、瘦了。

收“五流”生源建一流校

建校伊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在当地老百姓中并不知名。一方面,它承接了原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所有师资和生源。更名后的首次招生,主要靠随机派位的形式,与同年开学的江苏拉萨实验中学平分生源。

张大力校长介绍,拉萨当地比较优秀的学生都热衷报考内地西藏班,小升初的时候走一批,初升高的时候又走一批,加上当地还有拉萨中学、拉萨北京中学等示范校,最终被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收录的学生基本已属于“五流”生源。

北京全资在拉萨建中学并派出管理团队和主干教师,目的就是在拉萨建一所“首都标准”的学校,让西藏的孩子不出高原就能享

受到首都的优质教育。然而,想让北京的教学管理模式在雪域高原真正扎根并不容易。

藏族学生有过林卡(露天野餐)的习惯,学生们初来学校,看到花园式的校园就忍不住席地而坐吃东西,吃完东西后垃圾随手一扔,老师们每天要清扫很多遍,校园里还是垃圾遍地。藏族男生喜欢抽烟,一次,一位援藏教师看到男厕所里冒出很大的烟,以为着火了,马上冲进去,发现是几个学生在吞云吐雾。

如何建立一套让学生们能够坚持遵守的规矩,成了副校长张志宏来到西藏后最重要的任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提出先让学生跟自己比,做到“五个最好”:维护稳定最好、环境卫生最好、文明礼貌最好、宿舍规范最好、校内无烟最好。

同时,学校还提出几条底线:不能翻围墙、不能打群架、不能偷东西、不能两次被发现抽烟。触犯其中一条就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被开除。“规矩确立后,就要严格遵守。”张志宏说,有一个学生因为多次抽烟被发现,被学校给予开除处分。那件事让学生们深受震动,知道学校是“来真的”,学生抽烟、乱扔垃圾等现象得到了明显控制。

良好的校风形成了,学风建设也随之提上日程。

学校在全校范围推行导师制,采取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的方式,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辅导。在教研方面做到“送出去,请进来”:先后分两批将60多名教师送到北京学校跟岗学习,同时邀请北京名师来西藏举办讲座,进班诊断。北京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也无偿向学校教师开放。同时,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培训、比赛。

北京教学团队接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仅一年时间,教学质量飞速提升,在2015年高考中,高考上线率达到80.4%,创造了原拉萨二高办学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同年,该校的中考录取分数线也一举跃升为拉萨地区普通高中上线率第一名,甚至超越了部分自治区的重点高中。

医疗援藏

市属医院专家组团援藏

西藏地域辽阔,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一直以来医疗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群众医疗保障处于较低水平。23年来,医疗帮扶一直是北京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进援藏医疗人才选派方式,2015年起,中央决定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受援医院科室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从接到组团援藏任务到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当时留给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只有不到一周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北京市市属14家三甲医院积极行动起来,仅仅一天半时间,管理干部岗位全系统有33人报名,专业技术岗位有近百人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北京市属医院“组团式”医疗队15人名单,业务范围覆盖妇产科、消化内科、儿科、心血管内科等4个学科。

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徐小红是这支援藏队伍中的“大姐大”,十年前她曾在和田援疆一年,接到这次援藏任务,她又一次冲在最前线。徐小红说,当时接到任务特别急,科室同事有的家里老人病重,有的孩子小脱不开身,一时难以确定合适人选。“我有援疆经验,我可以去。”徐小红主动找到医院领导,表达了自己赴藏的意愿,经过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反复商量后,最终确定让她接受这个任务。

首都儿科研究所侯文英医师是第二次援藏。2015年8月7日,她刚结束援藏工作返回北京,得知有援藏任务后又积极报名、主动请缨,再次成为市属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

队的一员。侯文英说,在西藏待久了,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都舍不得走了。藏区有很多孩子先天患有髋关节脱位,小孩子走起路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由于对医学比较陌生,很多牧区家长直接给孩子办了一张残疾证,却根本不知道要带孩子进行治疗。援藏第一年,侯文英和同事走访了很多乡镇进行先天畸形儿童普查工作,向当地人宣传先天性疾病的知识,并将部分患儿带到北京治疗。这次重回西藏,侯文英说,因为还想多为西藏的孩子们做点事情。

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5年8月19日,北京市首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团队进驻拉萨市人民医院。初到拉萨,藏族患者的单纯、善良给援藏医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医学知识的匮乏,藏族群众对生病就医没有太强烈的需求,往往是病入膏肓才想到去医院医治。

徐小红医生说,刚到拉萨时,听别人说:西藏空气好,肿瘤病人很少。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她当时就对这一说法心存怀疑。入藏第一个月,她在病房收治了十个恶性肿瘤病人,几乎包含所有妇科恶性肿瘤。最让徐小红痛心的是,去年9月遇到一

位绒毛膜癌病人。这位病人之前在西藏自治区医院检查出病症,接受了一段时间化疗后出院,但此后没有坚持规范性化疗,最终死于复发脑转移。“很多晚期宫颈癌病人因为当地没有放疗条件又没有能力去内地治疗,最终放弃治疗回家等死。”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医生,看到本可治愈的病人不久就会病逝,徐小红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与科室主任多次沟通,确定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要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手术和化疗,将来有条件时争取安装放疗设备,解决恶性

肿瘤病人的治疗难题。计划开展宫颈癌普查工作,减少晚期宫颈癌的发生。她还利用国庆假期和同行们一起深入日喀则、阿里等地开展义诊。

除了市区医院,在北京援助拉萨的堆龙德庆区、当雄县、尼木县的医院里也活跃着一批来自北京的医疗专家,首儿所副主任医生冯翠竹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儿外科专家,冯翠竹在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首开小儿腹腔镜手术先河,成功为一名2岁的藏族患儿进行了疝气手术。从去年8月援藏至今,已完成了20多小儿腹腔镜手术。

医疗“组团式”援藏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当地医生的传帮带。冯翠竹的徒弟是同科室一位20岁的藏族小伙德琼。在冯医生来之前,德琼从来没有接触过小儿腹腔镜手术,冯翠竹手把手教他,从最基础的拿钳子、缝合、打结等基本功教起,为他提供手术实操的机会。德琼说,冯师傅技术精湛,耐心和蔼。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德琼已经学会了微创手术最基本的打结技术。

如今,在拉萨的每位北京援藏医生都有至少一名“徒弟”,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