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存在漏洞 盐业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盐业的监管问题,河南省漯河市盐业局盐政科科长王宏伟说,作为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上有很多无奈。他说:“俺这是一个自筹自支的单位,一个是担负起执法的职能,还得担负起食盐占领市场这个,任务很多,任务很重。”王宏伟还向记者表示,不同地区的监管相对独立,他们管辖范围很有限。他说:“从监管的角度,咱只能监管咱辖区的。” 在记者调查采访中,浙江省舟山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陆国良表示,盐务管理局与盐业公司一直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政企合一,也就是说既是销售企业又是监管部门,长期处于自己管自己的尴尬中。有消息称,今年国家将取消食盐专营,允许现有食盐企业进入流通市场,实行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陆国良认为,如果今后能引入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管理部门等多重管理,那么食盐的监管力度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陆国良:“现在政策不明确,说是要理顺市场监管体系,怎么理顺,配套文件还没看到过,我们这个行业是不是划出去,从监管来说最好是分开,你生产企业我另外的部门来监管你,现在还没明确,盐业是不是划出我们这块监管系统现在还不明确。” 根据国家盐业管理规定,食用盐专营,并不包含工业盐、腌制盐等,这加大了工业盐的监管难度。《食盐专营办法》第二条中明确: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并不包含工业盐。对此,浙江永康盐务管理局副局长胡志波认为,现实生活中,这也正是“假盐”事件可能多发的一个主要管理漏洞。 胡志波说:“关键现在食盐是专营,但工业盐是不专营的。(国家)它对工业盐是没有规范的,但我们《浙江省盐业管理条例》是把工业盐纳入食盐管理范畴,那我们浙江才会比别的地方要好很多,比较严格,好管理么。但有些省市当初(地方管理条例)下来的时候,就没把工业盐纳入,等于工业盐这块监管权是有的,防止工业盐充入口盐市场,但是它不是专营,那监管难度就大了,大很多,卖来卖去,老百姓是分不出来的,工业盐甚至看上去还白很多、漂亮很多,那老百姓怎么分得开呢?没有专业检测过是分不出来的,像我们如果就拿手上看,我们也分不出来的。” 改革方案即将出台 盐业专营体制将被打破 目前,我国盐业市场实行双轨制,即占盐业主体地位的工业盐实行市场化,但食盐仍由政府管制。食盐之所以没有像工业盐一样开放市场,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方便食盐加碘,食盐加碘能消除碘缺乏病。1996年国务院颁布《食盐专营办法》,明确了食盐实行专营。 在食盐专营体制下,地方盐务局与盐业公司往往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专营权和监管权不分,限制了市场公平竞争。针对盐业专营体制带来的问题,早在2001年至2011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就曾六度提出改革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能落实。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取消食盐专营会导致碘盐下降,不利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和维护食盐安全。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世界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国家大约有3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立法或总统令的方式来强制加碘,而我国是采用食盐专营体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前不久召开的盐业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4月底之前,盐业改革方案将出台。从2017年1月1号起,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盐业专营体制将被打破。 据记者了解,在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其中明确提出要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盐业改革主要包括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等核心内容。 《意见》涵盖了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取消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政府定价机制、工业盐运销管制和建立食盐储备体系和配套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规范条件等内容。从披露的盐业改革的内容来看,此次盐业改革将打破食盐专营、放开市场,允许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鼓励批发企业跨区域经营,通过产销联合、区域联合,来破除垄断经营。 我国已是全球最大食盐生产国,2014年大约生产了1亿吨盐,而每年盐的消费量(食盐加上工业盐)8000多万吨,盐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全国有近三百家制盐企业,其中近百家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总的来说,我国制盐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呈现“小、散、弱、乱”的局面。可以预见,我国盐业市场化改革,将促进盐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产销一体化盐业企业的形成、加快行业的集中度,但同时对食盐的安全、质量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
相关阅读:
- [ 04-14]莆田男子运工业盐被盐务局扣住 法院判处行政处罚撤销
- [ 02-02]工业盐冒充食盐 无良商贩被公诉
- [ 10-12]兰州一餐厅仓库里盐务执法人员查获10公斤工业盐
- [ 09-09]警察吃夜宵吃出食品安全案 烤鱼秘方竟是工业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