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灾后重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
2016-04-20 11:55:5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二、全面整体性重建确保灾区发展行稳致远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均衡发展,促进整体统一,才能保证灾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四川省制定了涉及城乡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1个专项规划。坚持在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家园的基础上,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灾后恢复重建,产业支撑。产业恢复重建是解决受灾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的关键,也是灾区实现后发追赶的强大引擎。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以特色农林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优势产业。灾区“造血”能力、经济总量和结构不断优化,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加快孕育完成,灾区群众致富奔小康之路不断拓展,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实施农房重建中,同步推进了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村庄自治管理和产业规划培育。每一个聚居点,都规划了不同的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典范,重建后的农村显现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灾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广播影视、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全面、有力、有序快速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水平同步提升。灾后恢复重建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在建好物质家园的同时,抓好精神家园建设。不等不靠、守望相助、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成为灾区干部群众的崭新群像。“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愿景,正在变为生动的现实。 三、绿色重建夯实灾区永续发展根基 芦山地震灾区地处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要求高、任务重。同时,灾区又处在多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降雨量大,次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这种背景下,灾后恢复重建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是芦山地震重建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总体规划》里专门单列了“生态家园”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灾区党委和政府自觉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工业与生态良性互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芦山、天全、宝兴等重灾区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产业发展要求高、容量有限,客观上属于限制开发区。雅安市创新思路将雅安经济开发区全部作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异地支持芦山、天全、宝兴等灾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灾区涵养生态与异地产业发展的双赢。“飞地园区”招商中明确要求,无论投资额有多大,只要属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一律禁入园区。 |
相关阅读:
- [ 04-12]海外侨胞聚焦芦山震区重建:“这钱捐得值!”
- [ 09-08]赵本山芦山捐建小学开学 首次招收13名新生(图)
- [ 07-16]赵本山捐建芦山小学通过验收9月开学 可抗8级地震
- [ 04-21]“放权给群众”的芦山重建经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