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大白话”
2016-04-18 15:11:4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
分享到:
|
2013年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柬埔寨首相洪森。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民间谚语蕴含大智慧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被习近平在大大小小的场合中引用。 中国常见的谚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精典,是老百姓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结晶。 这些从老百姓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看似零碎、朴实的谚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习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讲述国家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来选择;用“狗熊掰棒子”委婉批评目光短浅的干部;用“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守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 在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习近平也爱用民间谚语活跃气氛,小幽默中蕴藏着大国领导的治国智慧。 他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表达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来表达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喻文明的多样性…… 习近平妙语连珠,平实语言中透露出自信,用透彻、充满哲理的语言向世界传递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心。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网络热词传递“正能量” 除了大量使用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习近平对新潮的网络用语也很熟悉。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等网络热词接连亮相一年一度的国家主席新年贺词中。 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语言也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的。互联网的普及催生出许多新的词汇,尤为青年人所喜用。习近平将一些网络热词用于正式讲话中,不仅反映出他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视,也表明了他与青年一代心灵相通。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认为,这种表述体现出时代特点,也与习近平一贯亲民、接地气的讲话风格相一致,让大家听得懂,也听得进,道出了前进中国的精气神。 民间家常话、新潮网络语乃至流行歌曲,都是习近平汲取语言营养的来源。2014年7月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个人生活时,习近平引用了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说明大国领导的责任和担当。习近平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都被工作占去了。” “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在2013年3月会见中国驻俄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习近平巧借流行语,一句“累并快乐着”,诙谐地表达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乐观,对待人民和国家事业的执着。 语言的丰富表明心境的阔大,与大众语言的“零距离”反映的是他与大众在人格、身份认同上的“零距离”。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语言背后是感情,是思想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 过去和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或照本宣科,语言程式化,枯燥乏味;或官话套话相沿成习。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 语言传递感情。多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往往事半功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习近平的“大白话”朴实形象,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短实新”话风也是党中央提倡的“转作风改文风”的生动体现。 |
相关阅读:
- [ 04-18]习近平主席特使出席刚果(布)总统萨苏就职典礼
- [ 04-18]习近平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诲
- [ 04-18]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 [ 04-18]“平语”近人——习近平谈国家安全
- [ 04-18]习近平再提“头等大事” 干货全在这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