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动力支撑二线火爆 二线城市的楼市为何会在此时火爆?业内普遍认为,宽松的信贷政策、持续利好的楼市新政为二线城市的上涨提供了社会条件,一线楼市的调控收紧、土地惜售充当了“助攻”,而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则成为助推市场热度和价格上升的“元凶”,并将直接助长二线城市的楼市风险,亟需抑制性的楼市调控政策。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对记者表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不仅没有去库存压力,相反还面临着供应不足、价格快速上涨的压力,“增加供应、抑制价格、打击投机、防范泡沫破灭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完善住房保障,是这类城市面临的任务。” 业内分析,经过2015年多轮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后,信贷全面放松,目前购房信贷优惠位于最佳窗口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达4.67万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比第二高的2015年一季度高出1.06万亿元。此外,多地公积金贷款额创下新高,表明个人贷款多增的绝对主力也是中长期,房地产按揭明显增长。 2月末,央行再次降准0.5个百分点,为信贷需求的增长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此外,为了打好去库存攻坚战,二三线城市的楼市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有效地刺激了楼市需求,提振了市场信心。 国土资源部日前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 此次国土资源部提出对库存较高城市减少用地供应,体现了“一城一策”思路。近一个月来已经有多个省市针对土地供应市场采取收紧措施。 此前,一线城市在标杆房企拿地争抢的影响下,已经普遍出现了地价超过房价的现象。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惜售,二线城市优质地块资源较少,房企拿地竞争激烈,热点地块溢价率高企进一步带动整体市场溢价率提高,楼面价上涨。 面对二线城市房价、地价的攀升,各地政府都抓住时机,加大土地供应。 在不少开发商看来,在二线城市拿地有着战略考量,也是无奈之举:一线城市拿不动、三四线城市不敢拿,二线城市似乎成了必然之选。从开发商现金流角度考虑,市场好赶紧推。而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出现明显增长。数据显示,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1992亿元,同比增长14.7%,而今年1-2月份为下降1.0%。 然而,部分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量放大、地价高企、楼市投资客比例过高、调控政策或将出台等风险因素已开始显现,值得开发商和购房者警惕。 一线城市的房价接连暴涨大幅抬高了刚需的购房门槛,透支未来的市场需求。而由于资金的溢出效应,一线城市政策收紧、门槛上升使得大批过剩的资本转而流向周边的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强化,投资客正在代替普通购房者成为购买新主力。在市场疯狂火热的情况下,甚至刚需改善需求客也恐慌性入市,需求不断被激发。 非理性上涨难持续须警惕风险 在现有的政策、货币环境下,二线城市或将延续短期上涨的行情。不过,土地价格的飙升无疑导致房价上涨,价格持续上涨又将导致投机性、投资性需求卷土重来,市场风险会不断累积。 一位房地产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中国二线城市仍处于去库存期,吸客能力没有根本提升。“从目前房企的投资意愿、新开工面积来看并没有出现向好的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所谓的‘时光盘’‘日光盘’更多是开发商的一种销售行为,只是借机加快资金回笼。” 一位房企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以南京、苏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大热、地价屡创新高,但开发商还是义无反顾地高价拿地,其中的无奈已不在于未来盈亏,而是事关企业生死。供应总价提高了,然而,产品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对于客户来说并没有太大转变,但购房成本却增加了。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未来市场的风险。 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表现不错,但对即将来临的二季度,业内人士并不乐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二季度结尾的时候,那些先前比较火热的城市如苏州、南京、合肥等都存在成交量下降的可能。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分析称,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楼市泡沫还在不断被吹大,的确存在破灭的风险,但是还没有达到马上要破灭的状态,上海、深圳等地收紧限购政策,就是防止大城市的房价进一步提升,泡沫进一步被吹大进而面临破灭的危险,“一般来说,越是大城市,楼市热得快,冷得也快,上下波动也较大;相反,小城市热得慢,冷得慢,波动也小些。” |
相关阅读:
- [ 04-15]一季度楼市销售额暴涨54% 库存7.35亿平米
- [ 04-15]三四线楼市库存够卖30多个月 去库存将是“持久战”
- [ 04-14]政策红利收窄楼市变局:资金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 [ 04-14]2016厦门"春交会"五一假期举办 一网打尽楼市信息
- [ 04-14]楼市真的开始“退烧”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