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然而,如今人口红利等优势日趋消失,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传统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刘易斯拐点”正在加速到来。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我们创造了全球GDP的13.3%,消耗的能源资源却占全球总量的23%。原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等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靠创新,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靠创新,新行业、新产业的形成靠创新,新供给、新需求的增加靠创新。因此,唯有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有出路,才能推动“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更高层次。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新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图为: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参观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科研单位重要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