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教育部规定EMBA自2017年纳入统考 高校忙揽生源

2016-04-11 06:57:59 李梦婷 刘旭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

全国统考将改变报名及就读人员构成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将现行的各校自主招生改为全国统考的招生方式,不仅规范了招生纪律、合理定价、教学管理等办学细节,极有可能提升EMBA的含金量,“跟之前的高价混学位那种相比,含金量无疑是增加了。”

中国EMBA“落尽繁华”后能否“见真淳”呢?储朝晖认为,首先在定位上要将EMBA定位为专业学习,而非仅仅建立商业关系网络,编织政商关系网;再就是在管理和评价上都必须严格遵守专业规则,依据专业标准,不能见钱就给学位。如此,EMBA才是有含金量的,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像一些学校不着眼让其EMBA培养更专业,更有社会价值,而是盯着最后一年自主招考来揽生源,这无疑是短视的。”

另有业内人士议论称,EMBA改成全国统考后,或将影响报名及就读人员的构成。储朝晖认为,一线城市EMBA报名者相对年轻,学习能力较强,他们更加欢迎全国联考,“但在二三线城市,部分报名者学习欲望强烈,应考能力又相对较弱,统一考试可能会拦住一部分这类人群,让EMBA逐渐跟MBA的招生更加靠近。”

储朝晖还介绍,EMBA作为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与MBA的定位有所差别。由于MBA入学考试需要考外语、数学,这就给那些管理经验丰富但离开应试环境多年的企业高层人员设置了门槛,“目前国内MBA考分高的往往是那些大学毕业3年左右、应试能力强的年轻人。”

据相关媒体报道,全国MBA指导委员会近日将召集部分高校代表就“统考”新规进行探讨,其中包括统考的科目、分数线等具体规定。储朝晖表示,接下来,确定具体的考试科目设置和考察形式需谨慎再谨慎,毕竟EMBA一直都强调实践性,“统一考试不应脱离实践,否则,这又会延伸出新的问题。”

现状

入学门槛低 笔试还可补考

在教育部下发将EMBA纳入全国研究生统考的规定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相比两年前下发的EMBA“禁官令”,这次打击会更大。

2014年,中央下发《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的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明确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和各类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的培训项目”,并且要求“已经参加的要立即退出”。这引发领导干部退学EMBA风潮。一名高校的EMBA招生老师则明确告诉记者,如今学员里“官员”、“国企大领导”们几乎已销声匿迹。

记者了解到,目前EMBA根据城市、院校等的不同,学费为每年10万元至60万元不等,高校里的EMBA班常被外界诟病为“高价混圈子”,而学习阶段则存在极低门槛。

人大深圳EMBA班的招生老师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人大目前入学考试是笔试加面试的形式,如果考试不过,学校还会给二次补考的机会。目前学校自主命题主要涉及管理类的题目以及基础英语,其中面试成绩占更大的比重,“我们在考前发给考生复习资料,认真复习问题不大的,面试主要是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经历,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本科底子只要不太差,通过不成问题。”

对外经贸大学的招生老师则介绍,入学笔试前,学校会给学生发样题,“基本都能通过”。另外,如果学生不能按时毕业,还可延长两年时间。对于“不能按时上课”这个问题,该老师回答:“我们的学员都会因出差、工作繁忙等不能按时上课,但都可以事后补课的,不会影响毕业。”

王美(化名)是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的支行行长,她曾于2005年就读人大的EMBA班,为追求高端人脉圈,时年40岁的她选择了这种“镀金”方式,“人脉圈很重要,我们单位只推荐业绩前十名的管理人员来读书,单位还报销学费,当时25万的学费不便宜,按照物价能在北京买半套房了。”她坦言当年较为正规,入学先面试后笔试,各环节都会刷人,入学管理学、高等数学、微积分等都得考,而这几年读EMBA的生源品质有所下降,“不像我们那时,一个班32人,大半儿都是官员,入读的企业家还是有些分量的。”

不具资质的高校也跟风开班

据一位不具姓名的某著名高校经管学院教师回忆,2010年前后,走高端路线的“EMBA”招生逐渐呈现良莠不齐,“确实有民营企业家为了攀政府和国企领导关系,专门来上这个班,也曾风闻有官商抱团的现象,招生火爆,很多并不具备招生资质的学校也看准商机开这类班,这种背景下,招生和办学就泥沙俱下了。”

据新华社报道,尽管教育部公布的具有EMBA招生资质的院校仅64所,但目前开设EMBA课程的院校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某高校EMBA项目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一些不在规定名单里的院校和社会机构也会以“EMBA研修班”的名义开设,相比“正规军”,这些课程毕业后是拿不到正规学位的,纯属“花钱买人脉”。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梦婷 刘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