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政协委员解码“中国风景”

2016-03-12 22:06:51 朱小龙 侯丽军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朱小龙 侯丽军)56个民族团结共荣,五大宗教和睦相处,这成为中国特有的风景。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文化包容促进融合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说,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民族交融的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之间以及五大宗教之间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在有的国家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的局面,首先来源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统特质。

他说,中华文明兼容并包,不仅有儒释道和平共处,还包括56个民族的不同宗教和谐和睦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元龙说,中华文化在发展中不以冲突排除异己,而是通过融合实现包容性成长。各大宗教传入中国后,都先后融入中国文化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郭承真说,明末清初,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将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思想相融通,促进了伊斯兰教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说,包容的中华文化促进各大宗教共容互尊,元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南岳大庙是目前道教和佛教和睦相处的例证。目前大庙东院和西院分属于道教和佛教,而中间的大殿由两教轮流管理。

政策平等增进团结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院长马宗保说,民族平等政策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保障。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写进宪法,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他说,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依存,促进了彼此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马宗保说,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一些少数民族创造文字,繁荣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传统体育,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国家又重视共同文化建设,比如鼓励各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之间文化上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

郭承真说,政府尊重和扶持少数民族,在教育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和补贴,同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除国家公共节假日外,中国穆斯林还享受与伊斯兰教相关的节假日。

他说,在中国的2300万穆斯林中,除回族和维吾尔族外,还有汉族、哈萨克和东乡族等其他多个民族的群众。

刘元龙说,中共虽是无神论者,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平等对待各宗教,不偏向任何一方,从政治层面保障各宗教和谐相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说,中共对各宗教平等对待,保障各宗教平等享受优惠政策,从而有力促进宗教和睦。

国家统一强盛是共同心愿

朱维群委员说,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来侵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胜利。因此,各民族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郭承真说,中国穆斯林有着爱国传统。从甲午中日战争、抵抗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广大穆斯林英勇抵抗外来侵略,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涌现出马本斋等英雄人物。

他说,新时期,穆斯林教职人员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反对极端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奉献。

学诚法师说,近年来,佛教界人士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国梦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两岸关系方面,中国佛教积极发挥其同根同源的信仰认同与文化认同力,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等大型佛门盛事,增进两岸交流互动,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每个人,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同路人和受益者,自觉维护得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反对和平生活被破坏。”刘元龙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