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反哺:十位官员返乡记 ——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人物篇之三) 告别城市生活回归田园,是落叶归根的留恋,更是报效桑梓的责任。近年来,不少地方官员退休后,回到故乡、回到农村,或用知识、经验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或老骥伏枥,甩开膀子,勇当乡村建设的带头人。 徐金龙:外交官回乡,教村民学法语 法国以浪漫闻名,学法语也是件很时尚的事。如今,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胜泾村村民在村里就能学习这门语言了。教他们的,是从村里走出去,长期工作在法语语系国家的退休外交官徐金龙。 近日,胜泾村法语大众培训班在村委会大会议室开班授课。 “蒙”“冬”“松”“拨帝搭拨帝,乐滑蛇翻松泥”……虽然法语零基础,但大家学得不亦乐乎。来上课的村民中,有孩子,有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老人。开始大家跟徐金龙学发音还有点不好意思,在他一次次鼓励下,课堂上的朗读声越来越大。 徐金龙南京大学法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此后,他在我国驻卢旺达、阿尔及利亚、马里、毛里塔尼亚、马达加斯加等大使馆和领事馆工作,担任过政务参赞、总领事等职务,直到2012年退休。 徐金龙告诉半月谈记者,他能学法语并从事外交工作,是当年家乡人民给的机会,现在希望用这一技之长回乡为大家做些事。太仓人说的是吴语,法语的38个音素,有36个在吴语中存在,学起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即使是当地老人,发出法语的音也不难。 徐金龙教村民学法语完全免费。他说,现在开的是大众班,等过一阵子,还会选出一部分学生,开个专业班。考虑到大家都没有基础,他不会用“学院派”的教学方式,而是凭借自己这么多年说法语的经验,直接教大家实用的生活法语。 张洪雄:“乡情图书室”滋养留守儿童 贵州凯里市凯棠乡白水村是个偏远的苗族山乡小寨。在那里,有一间特殊的图书室,不足30平方米,却密密摆了7个书架。那是耄耋老人张洪雄留下的遗产。去年老人不幸因病去世,但老人退休后的故事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张洪雄曾任贵州省麻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0年,已经70岁的张洪雄和老伴回到了白水村老家,把自家的老房收拾出来,办起了“乡情图书室”。 图书室有个登记册。谁来借书,老人都要登记上名字和书目,到现在,有7000多人次登记过。图书室现有1.6万多册图书,老人生前把这些图书按照政治、法律、科技等分出类目,方便读者查阅。 这个地处偏远的苗族山乡小寨,村民多出去打工,图书室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张小艳就是其中一个。父母都不在家,张小艳白天在这里看书,晚上还能跟张洪雄学习苗文。村支书说:“张洪雄办了3个班——苗文班、书法班、课前预习班,让孩子们有个去处。” 寨子里99%都是苗族,人人会说苗话,却没几个识得苗文。“不能把自己的传统丢了”,张洪雄亲自披挂上阵,还把在麻江县消防部门工作的儿子张跃辉叫来给孩子们上苗文课。 除了图书室,家里的几间房子也被老人改造,分别设立阅讲室、陈列室、书法室、休息室等。大门常开不闭,谁都可以到这里来转一转、看一看。 五组村民张洪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过年回家时经常到图书室找些种植养殖的书拿回家看,一来二去,他心里渐渐有了底,索性放弃打工,回家养起了母猪。“这些书很有用,对我搞种养很有帮助,少走很多弯路。” 张洪雄老人的善举感染了很多人。40岁的张金权便是其中一位。张洪雄去世后,张金权坚持来图书室帮忙,登记图书、打扫卫生、教孩子们说苗语,忙得不亦乐乎。 陈吉锁:编印《特别村志》,让村民记住自己的根 今年70岁的陈吉锁曾是山西晋城市国税局工会主席,2001年退休后回到家乡——阳城县孔池村。“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不想离开。”陈吉锁和老伴栗海花都是本村人,这里有很多他们儿时的回忆。 回乡后,陈吉锁发现村里的变化令人忧心。“以前我们村是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人们的精气神很足,现在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思想境界下降了。一些人除了下棋、打麻将,没别的事情可干。要说让干事,先问给多少钱。” 陈吉锁一直思索着怎样凭绵薄之力报答故乡。孔池村南面有一个叫“寨圪堆”的地方,这里地势较高,周围都是荒草。“如果这里能建一个公园,村里人就可以来这里散散步,跳跳舞,打打太极拳了。”于是,陈吉锁召集了村里几个和自己一块长大的弟兄一起谋划,并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经过5年时间,孔池公园建成了。 孔池村虽然不大,但历史文化丰富。近年来,年轻人不断外出打工,村里的文化传统正在丢失。为此,从2001年开始,陈吉锁和老伴编写《特别村志》。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拓碑寻庙,一家一户寻根问祖,校对各家族谱,还要将村里的遗存院落、庙宇、文物等一一拍照。 直到2015年,这本60余万字、图文并茂的《特别村志》得以问世。该书以“清雅居札记”命名,包括“保护村事拾遗、世族追记、史海钩沉、文辑逸事、书信往来”等章节,记录了孔池村每家每户的家族渊源、家谱流续,附录了每家60岁以上老人的照片。 陈吉锁自费数万元印刷《特别村志》,每家每户无偿赠送一本,“要让村民们都能记住自己的根”。 刘海水:自办德孝澡堂,自绘德孝漫画 “我与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都长期打过交道,熟悉这些群体的不同特点。”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一见面,71岁的刘海水老人便道出这句话。 退休前,刘海水当过村干部,在企业当过一把手,最后从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直工委副书记一职上退下来,重新成为乡亲们中的一员。刘海水很有名,远近乡邻都知道他。他善于开导,别人和他聊一聊,很多困惑便豁然开朗。他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家中开办德孝澡堂,自绘德孝漫画。 德孝澡堂由刘海水的长子经营,原来有一个更雅致的名字,但因一件事,刘海水给它更了名。 几年前,镇上一位老人辞世,其子开店做买卖,因“怕耽误挣钱”,连葬礼也没给老人办。这件事传到刘海水耳朵里,他几晚上没睡着觉。他想不通,社会向前发展、文明程度提高,怎么会有人把钱看得比亲生父母还重要?自己的子女很孝顺,但有什么办法,能带动周围更多年轻人孝老、敬老? 几经思考,刘海水给澡堂更名为德孝澡堂,并规定:凡是60岁以上老人洗浴,一分钱不收。小小澡堂覆盖周围数千居民,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德孝澡堂很快出了名。前来洗浴的人们从登门入室开始,目光所及之处,从门联到墙壁,是各种各样的孝老敬老漫画,有文字有配图,并不凭空说教。 40岁初学漫画,70岁画出名堂,人们通过漫画,结识了刘海水。在东郭镇一处庭院内,一张露天放置、一米见方的简陋小桌,就是刘海水作画的案头。构图需要灵感,白天想、夜晚想,老伴叫吃饭了他还在想。冒出一个好构图,饭吃两口,他就放下筷子赶紧画。 4年来,他的画作原图摞起来有半米多高,多数主题都与老有所乐、孝敬老人有关。“运城是传说中的舜帝故里、中国德孝文化之乡,但近年我听闻、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深深刺痛我的心,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漫画。漫画有较强的社会性、传播性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刘海水说。
孙金柱和村民们商量在农村发展农家乐 孙金柱:“舞”动太行山村 70岁的孙金柱是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南部的河北镇孤堆底村人。2007年,他从县财政局副局长岗位退休回到老家。 刚回村时,孙金柱感觉村里毫无生气,老百姓除了打麻将,就是说闲话。他就寻思着把群众组织起来,搞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于是,他自费购买了音响设备,组建起健身舞蹈队。 刚开始,人们既好奇又害羞,只有寥寥几个人。孙金柱一招一式教他们。慢慢地,晚上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跳舞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晚上不到8点,悠扬的音乐就在四周回荡,大院广场灯火通明。山沟中沉寂的村庄被点燃,有了生机。 广场舞只是孙金柱活跃村子的其中一招,他还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唱梆子戏、学打太极拳。 孤堆底村是被称为“太行山上焦裕禄”孙文龙的故乡,这里有一个孙文龙纪念馆。晚上,孙金柱组织活动;白天,他就是纪念馆的义务解说员。他说:“把孙文龙精神宣传好,也是宣传家乡。” 2012年,孤堆底村准备将村南面的一座大山打造成森林公园,孙金柱主动请缨,挑起开发重担。他向村民征集各种旧物件,建起了民俗文化园,并指导乡亲们开办农家乐。 这些事情,孙金柱件件都要亲力亲为。儿女们不理解地问他:“爸爸,您退休了,在城里有房子、有工资,就该像你的老朋友、老同事一样,要么外出旅游开开心,要么自己健健身。村里的事情有村干部,你却跑得比他们还急,结果把自己累得不成样,图些什么?” “图什么?图的就是让咱孤堆底赶紧富起来,赶快美起来,生活赶快好起来!”孙金柱说,“不但我这样做,你们将来也得回来这样做,这儿是你们的故乡,无论你远在天涯海角,还是将来做了多大的官,故乡永远不能忘记。” 白成:500亩山林的绿色梦 “小时候在农村度过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至今对家乡的贫穷仍记忆犹新。”今年64岁的白成说,他有个心愿,永远做家乡的儿子,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 退休前,白成是甘肃省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绿化处处长。退休后,白成的心思着重放在老家向阳村的生态改善上。 向阳村里有座鱼龙山,但山光秃秃的,不长一棵树,水土流失严重。白成四处找投资,号召群众集资,在鱼龙山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绿化荒山500亩,并配套水利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原来没有一棵树的荒山变成了一道绿树成荫、风景优美的旅游风景线。 向阳村距离兰州300公里,但白成每月来向阳村至少两次。先坐公交到县城,再找亲戚的车接他进村。“很多人劝我,退休了就别再跑了,但我心里放不下那500亩山林。”白成说。 赵亚夫:筑梦“有机农业合作社” 60岁学计算机,70岁学有机蔬菜种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赵亚夫,一个退休的副厅级干部,如今一年里有200多天扎根乡下,跟农民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 今年75岁的赵亚夫,是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长期担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 赵亚夫退休后做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在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驻点,帮助贫困村实现小康”。10多年来,他带动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组织农民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 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比13年前增加了6.5倍。他准备再用几年时间,使农民年收入增加到2.5万元——这是江苏省基本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指标。 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是一个综合性的农民社区合作社,开始生产有机桃,后来增加了有机大米、蔬菜、果品、肉蛋等产品,近年还搞起了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目前又积极拓展农业旅游合作及信用合作。 如今,戴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从10年前的负80万元提高到年收入约200万元,积累的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这在茅山革命老区已属第一方阵,而主要来自农业积累,更显可贵。 2015年,江苏省句容市委书记在署名文章《老百姓为什么发自内心地说赵亚夫好》中写道:赵亚夫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没有安享晚年,却一头扎进茅山老区最穷最苦的戴庄村执著奉献,开辟了“三农”发展的新天地。他十多年来坚持每年为农民义务上课上百次,编写实用科技读物超百万字,引领帮助众多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却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和额外的报酬。 王世录:为“三农”献策要说内行话 “老兄,又见面了。”爬上一座砖石砌成的丘陵缓坡,已退休多年的成都市金堂县委原副书记王世录与赵家镇平水桥村党支部书记段开迅的两双手握在了一起。 “老领导经常来,田块怎么整理,排灌沟渠要挖多深等,他都有专业建议。照他的方法操作,去年夏天的暴雨终于没有再大面积冲毁我们农田。”段开迅介绍。 指着远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金堂10万亩丘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牌子,赵家镇镇长胡晓俊说,没有老书记的争取,弃耕多年的土地现在可能依然是一片荒草。 王世录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说:“当时,县上准备参照平原地区标准,逐级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我说金堂‘七丘二山一坝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绝不可照搬平原。” 金堂县原农机局退休领导彭世选介绍,王世录带着农业专家深入农村调查后,提出10条建议,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应同台同平,不可“平山头、大挖大翻,全面推平”;农机推广力求相适,不可“大脚穿小鞋”或“小脚穿大鞋”等。 王世录的建议很快引起成都市领导的重视,有别于坝区的丘区标准被纳入评审考核办法中。王世录认为:大挖大翻不仅投入浪费大,而且严重破坏生态。既然要听建议,那就说真话。 2003年,王世录从县委副书记岗位上退居二线后,他的调研足迹遍及全县2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社区)。2011年,针对金堂县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的某道路改造规划方案,王世录与老科协10多位专家深入实地综合考察后,果断建议对该道路实施综合整治,对已提出的高架路建设方案,应再从多方面论证。 当初参与调研的一位老专家告诉记者,这实际上叫停了投资巨大的高架路建设方案,后来也被金堂县时任领导采纳,一下子节约好几个亿的建设资金。 正是以这样的担当,王世录还帮助当地黑山羊养殖业恢复生机,并且走向产业链发展。在“黑洋洋”金堂黑山羊赵家扩繁场,去年从南充市仪陇县来此创业的年轻人王杰说:“在王老的鼓励下,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我就是贴本也要带领农民把这个产业做起来,因为黑山羊肉纯生态喂养,在南方有巨大市场。” 王世录说,60岁正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视野开阔、经验丰富的年纪,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热情不能随着岗位一起退下来。 胡述奎:“全村脱贫不是梦” 今年66岁的胡述奎是重庆巫溪县正处级干部,2010年退休之后回到家乡凤凰镇木龙村。他热心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帮助修桥,管理柚子树等。他逐渐赢得村民信任,被选为村支部书记。 木龙村是个贫困村,全村1400多口人,很多人外出务工。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胡述奎带领村民种植柚子树,全村2600亩土地种了1800亩柚子,还种了600多亩花卉苗木。 2014年,胡述奎带领村民对全村的危旧房进行改建,村里300多户房屋焕然一新。2015年,村里100多户人家发展起农家乐,乡村旅游越来越兴盛。胡述奎说,未来就是要把村庄打造成县城的后花园。 担任村支书以来,村里200多人脱了贫。目前,村里还有64户贫困户,胡述奎的梦想是2016年实现全村脱贫。 杨文金:帮助洞穴居民告别“一家7人4个碗” 春节前,杨文金受邀到熊开良等3户村民家中做客,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杀猪饭。“看到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非常欣慰。”杨文金说,这顿饭吃得特开心。 今年70岁的杨文金,曾经担任过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主席。2003年,他退休了,但闲不住,成了一名扶贫志愿者,拿着自己的工资在县内各个村寨考察。 一次走访中,杨文金发现,一个偏僻大山洞穴内,竟然住着熊开良等3户人家17口人。他于是写下了题为《一家7个人,只有4个碗》的调研报告。 2004年9月,贵州兴旺民族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时兰到镇宁调研帮扶,杨文金将这3户洞穴村民的情况告知杨时兰,他当即答应出资3.4万元为他们建房。 在杨文金的协调下,3个多月后,建起了6间总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的平房。2005年1月8日,在住了15年洞穴后,熊开良等3户村民终于搬进了新房。 告别了穴居生活,3户人家靠着辛勤劳动渐渐摆脱了贫困。如今熊开良家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屋,自己在家养猪,孩子到外面打工,一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 2003年至今,杨文金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努力,从各个渠道引进资金,先后在镇宁县边远村帮助修建了9所小学,给5个自然村安装了自来水,给12户贫困户建起新房,为15户无牛农户买了耕牛。(专题参与调研记者:沈洋、刘巍巍、向定杰、王菲菲、刘翔霄、梁军、叶含勇、韩振、袁汝婷、李劲峰、马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