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从村支书到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关于中国政治道路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王健 3月初的北京,正逢倒春寒。40岁的王海燕脚穿黑色高跟皮短靴,身穿明黄色羊毛衫,外套一件黑色长大衣,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台阶。 她是来自中国西南一个小山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她还是重庆市潼南区佛镇村党支部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村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 2006年,她写了入党申请书。“入党是我的梦想。我从小就崇拜军人和党员,入党后感到特别自豪和骄傲。” 这一年,在重庆一家石油公司当加油员的王海燕决定和丈夫一起回乡创业种苗圃。随后她又做了养鸡专业户。 2010年,王海燕的鸡场引进5000只产蛋量高、肉质好的德国种鸡。这让她的产品从普通端迈上了中高端。她也成了村中较早致富的人。 这被村里人看在眼里。2010年底,村党支部书记竞选,想为村民多做点事的王海燕参加了。结果全票当选。 在中国基层,党的领导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即由党员自荐、群众公开推荐与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候选人,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委员。这从2001年开始尝试以来,打破了原有的党内任命制。 “我感觉,除了因为我能带村民致富,他们还看重我年轻、能干、能吃苦。”王海燕说。 她回忆,当时跟她一起竞争岗位的还有三人,一个是现在的村主任,一个是卖电器的,一个是返乡农民工。只有她一个是女的。“我演讲时承诺,要带村民致富。结果大家都选了我。” 王海燕的鸡很快成了“全村人的鸡”,直接改变了这个山村的经济格局。 当选后,她发动农民,每家养二三十只鸡,她再把产下的蛋收拢来,集中卖出去。 靠跟着王海燕养鸡,佛镇村村民们跳出了祖祖辈辈种小麦、玉米、稻谷的传统,收入大大提高。 随后,王海燕决定从更多渠道为村民开创收入来源。2011年开始,她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种山地蔬菜。 “你别看我现在开会穿得这么漂亮,在家里我都穿布鞋、胶鞋的,衣服也都是很老土的那种,因为要下地干活啊,天天泥里去水里来的。”王海燕说,“来北京头一天我还在地里收药材。我必须自己下去带着农民干,好随时给他们讲解。” 村里有了产业,没法运输可不行。她又忙活着把村里的泥巴路修成了硬化路。为了修这条路,她跑到县林业局、交通委等部门寻求支持。 2013年初,王海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行使立法、监督等国家权力。 中国有约270万名各级人大代表,他们由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王海燕是经过提名,间接选举产生的。 在这一年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她再次全票当选村支书。 在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里,不少人像王海燕一样,是党员干部。另外还有许多人是普通群众。他们来自中国社会各个行业,代表着13亿多人的“民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代表们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王海燕说,作为村支书,就是要把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好,把村子管理好、发展好,带领村民奔向富裕。 “作为人大代表,还要为农村和农民发出心声,把大家的想法变成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以,王海燕还要经常到外地调研,了解老百姓的情况,把它们反映到国家权力机关。 她在过去两年的人代会上提出了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医疗队伍建设、加大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等建议,这些后来在国家政策里有了体现,情况得到了改善。 “党制定政策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为老百姓着想。人大代表也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这二者是一致的。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沿着党定出的方针路线,共同发展,一起把生活过好。”她说。 去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文件凝聚了包括王海燕在内的8700多万党员的全党智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国务院据此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今年的人代会审查。 王海燕和其他代表将在下周对这个草案进行表决。如果能通过,它就将从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有了实施的法律基础。 草案中提出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每年开完两会,王海燕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体村民召集起来开大会。“我现在就想,怎么在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我们有桂花林、桃花林,但是村子离县城有十几公里,这是个大障碍。下一步我要好好琢磨怎么搞这个事情。”王海燕说。 |
相关阅读:
- [ 03-10]人大代表谈立法工作亮点: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
- [ 03-10]人大代表丁世忠: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领域|政协委员陈兴生:提升锂电竞争力
- [ 03-10]人大代表刘永好:不能简单说提高工资损害企业利益
- [ 03-07]浙江团人大代表热议如何杜绝医院“号贩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