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今年高考防作弊措施再升级 指静脉验证防“枪手”

2016-03-10 07:21:07 吕春荣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吕春荣)距离2016年高考不足百日。教育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结合各地实际,采用二代身份证现场报名确认、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及时进行信息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这也意味着,今年的高考防作弊措施将再度升级。

指静脉验证是什么?

——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复制概率几乎为零

高考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高考作弊问题更是备受关注。近日,教育部再度出招,加大了严防今年高考作弊的力度。

3月8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综合治理考试环境,继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

《通知》还明确提出,要结合各地实际,采用二代身份证现场报名确认、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及时进行信息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

其中,“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的相关表述引发舆论关注。很多人表示,对“指静脉验证”感到陌生。

不过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注意到,去年高考已有个别省份率先实施指静脉验证。去年,为防替考“枪手”,内蒙古高考考生须全部通过指静脉验证才能入场参加考试。

如何进行指静脉验证?据媒体报道,考生要想进入考场,必须先用右手刷身份证,然后将左手的食指放入指静脉验证器以便核证是否为同一人。

据了解,指静脉验证是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与指纹识别在程序上大致相同,但指纹容易被人复制,指静脉目前被人复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以往有啥防作弊招数?

——多地严禁智能手表“入场” 洛阳启动无人机值守考场

利用无线电信号获取试题、传送答案……这些年,高考高科技作弊事件屡见不鲜。为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此类行为,近年来,各地纷纷应用高科技技术,不断升级高考防作弊系统,出招制止考试作弊。

如今,各地高考防作弊已“武装到牙齿”,包括金属探测仪、360度视频监控、无线电监测车、全考场信息屏蔽等,诸多高科技防作弊技术都纷纷登场。

去年高考,宁夏启用了防范无线电信号作弊系统,同时还建成了覆盖全区各考点的考试专网,对考点学校的防作弊系统进行单独组网、集中供电;安徽在全省推广使用金属探测仪;河南洛阳启动无人机值守考场,严防考生传输数据作弊。

同样,为了严防考试作弊,去年高考,福建、湖北、安徽等省份还纷纷明确,禁止佩戴手表入场,考点统一配置挂钟。而北京、广州等省份则针对智能手表做出规定,考生不可携带有存储功能、有计算功能和可传输数据等功能的手表进入考场,只可携带普通的机械式或石英手表。上海则明确,考生若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将被认定为考试作弊,其中就包括手机、时下流行的“苹果”手表及运动手环等。

高考作弊入刑

——最高可判七年 专家:对作弊行为有震慑作用

近年来,高考作弊事件频现,侵蚀着考试公平,诸如去年江西等地发现有组织的规模性替考作弊,前年河南发生杞县替考案,等等。

加大对高考作弊的处罚力度,已成社会的广泛共识。有媒体报道,去年高考前,全国31个省份均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表态将严防高考作弊,加大惩罚力度。

以广东为例,去年,广东表示将加大高考违纪处罚力度,对参与替考等违纪舞弊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一律按规定开除学籍;对参与作弊的考生,除了取消当年高考成绩外,还要给予停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一到三年的处理;对不负责任,失职、渎职和违规违纪造成严重后果的考试工作人员,坚决依法依规、从严处理。考生携带任何书籍、资料及通讯工具(手机、传呼机)等违规物品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都将被取消考试成绩。

同样在去年,考试作弊也首次纳入刑法。自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在全国研究生考试、普通高考等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这也意味着,今年高考作弊将首次纳入刑法范围。

“如何有效解决高考作弊问题?入刑是一个好方法。”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公平问题关乎每个考生权益,考生作弊注定意味着考试不公平。因此,高考作弊入刑,将对那些试图作弊的考生起到震慑作用,从而促进考试公平。(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