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全国两会地方谈】新常态新增速培育新动能新发展

2016-03-06 19:19:44 毛承之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林晨 赵舒文  
分享到:

Img439480731

今天(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提到,今年GDP目标增长6.5-7%。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记者发现,这是“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京报 3月5日)

为什么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要定在6.5%—7%之间,而不是定在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之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解释说,“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如果说清楚一点,就是运用了底线调控办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调控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不会顾此失彼,也不会厚此薄彼,搞得按下葫芦浮起瓢!

从今年设定的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来看,要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长也是绰绰有余,因为广义货币增长在13%,这个时候的增长至少能够实现在6.5%这个基础上。如果还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话,就是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通货收缩。按照200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发生宏观货币流速低于0.5之下的情况并不多见,只有一次。只要2016年不打破这个历史记录,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是很正常不过。从就业来看,今年设定的城镇就业人口新增数量为1000万之多,而去年的实现的增长数在1312万人。根据新就业与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在经济增长下行之际,尤其是在新旧产能转换之际,能保持这样的就业与这样的增速已经是很不错了。在去产能、去风险、去库存、去杠杆之下,新增就业人口的扩大就在于创新创业以及新兴产业行业的发展。如果这些方面发展不错,今年的城镇就业压力就会大大地减小。按照这个新设定的城镇就业人口新增数量为1000万科学推算,今年的产能、动能增加应该是处于上升阶段,而不是像去年一样在下降。倘若今年产能稳定在5这个水平之上,就业增长就随经济增长波动。总的来看,今年GDP目标增长6.5-7%与城镇就业人口新增数量为1000万大致上相适应,不会让政府在稳增速与稳就业之间摇摆。

李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赤字率提高到3%,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他表示,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经济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财政赤字扩大,主要用于降低税费。如何看待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前几日就有专家余永定指出:对应于4%的财政赤字,如果中国经济增速可维持在6.5%的水平上,4%财政赤字就是相当安全的。因而,在财政赤字方面,中央政府还是保有一定的余地。尽管今年的赤字达到国际上所谓的财政赤字“红线”3%,较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稳定在6.5%之上,就能化解这种风险!

今年经济增长的希望在哪里呢?今年的报告中少了一个指标,即进出口增速。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而1月进出口继续下滑,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月份进口同比下降14.4%、出口同比下降6.6%。进出口不太理想,那么,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就只能靠另“两驾”,即投资与消费。今年的社会固定投资增速设定在10.5%,就这个方面来说,要根据市场饱和度、开发度、成熟度进行科学安排与之相适应的短中长期切实际的投资,不能搞重复建设,尤其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上,不能搞大拆大建,搞那些劳民伤财之事。今年的消费品零售增速设定在11%,这明显是考虑了当前物价走势。在6.5%增速之下,只要通货保持稳定,那么这个目标也容易实现。

总之,在新常态之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水平大大提高了,也显得相当严谨。既保留余地,又有力地推进动能转换、结构调整。只要各个方面把这种决策贯彻落实下去,今年的增长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