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获得感”在代表委员身边和眼中

2016-03-04 16:27:37 张翼 李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分享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二五”,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什么?是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是民生保障“安全网”织牢,是环境切实改善,是改革红利抵达最广泛的人群中……“获得感”也在代表委员的身边和眼中。

“铁腕治污”向心肺之患宣战

在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部教授陈振楼代表眼中,获得感是一个个专业的环保指标数据,更是老百姓对环保治污的真实感受。

“获得感”在代表委员身边和眼中

作为长期关注环保问题研究的学者,陈振楼代表一直密切跟踪着“十二五”环保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他告诉记者,氨氮和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新增加的环保减排指标。“前两年氨氮的减排任务完成得很艰难,去年这个时候,氨氮的减排任务还没有完成。”目前,“十二五”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十二五”规划目标已全部完成。“这五年国家在环保减排方面花的力气很大,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严格项目环评方面,‘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力度空前。”陈振楼代表强调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保法进行了修改,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新环保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力度都有所加大。

“减排指标完成了,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振楼时时刻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的减排,使‘十二五’期间黑臭河流大幅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减少,最明显的环境效益是酸雨面积的大幅减少。但老百姓可能会感觉不到,老百姓最关心的是雾霾怎么治理。”陈振楼代表说。“2014年起全国74个城市实施新的环境治理标准,将PM2.5列入监测指标,更贴近老百姓的真实感觉。”陈振楼代表告诉记者,“雾霾经过近两年的治理,取得的成效是积极的。”

陈振楼代表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对PM2.5的治理至关重要。高污染、高排放的产能消解后,雾霾治理会得到一个较好的产业基础。

西藏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的欢歌笑语

在西藏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副乡长扎西央金代表眼中,获得感是斗玉村珞巴传统特色浓厚的崭新村舍,是广场上村民的欢歌笑语。“我们乡产业发展搭上了‘十二五’的快班车,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是西藏最偏远的边境民族乡之一。1981年出生的珞巴族女子扎西央金代表对“十二五”的感受是:这5年,变化太快了,家乡越来越美,村民收入越来越高,去北京的路越来越好走了。

“十二五”期间,西藏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立体化交通体系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拉日铁路建成运营,国内外航线增至63条,减少贫困人口58万人。西藏还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基本解决了农牧区安全饮水、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实现乡镇通光缆、通邮、行政村通电话全覆盖。新建改造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21.5万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实现小康,过上好日子,关键看老乡的‘钱袋子’。‘十二五’期间,党中央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这是‘十二五’获得感的最突出体现之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说。

获得感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在江苏省盐城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蒋婉求代表眼中,获得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提升,还有精神层面的、文明程度和法治进程的提升。“作为从事音乐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人士,我经常到世界各地去交流,明显感觉这几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提升。”蒋婉求代表说。

迟福林委员指出,“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央有力实施宏观调控,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老百姓也切实从改革发展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获得感不断提升。”迟福林委员说。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李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