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记者通过一周的时间,深入到贵州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等贵州脱贫攻坚的典型地区,进行实地采访和体验,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心里话,用心发现基层群众身上向上向善、艰苦奋斗的精神。千龙网记者将以讲述一系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奋进的新实践、新成就,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对实践的巨大指引作用。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地处梵净山腹地,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旅游局定点帮扶县。江口县寨沙侗寨是国家级贫困村,其中有一半农民是贫困户。更令人咋舌的是,小小的寨沙侗寨竟然有5棵500年以上的金丝楠木,其中3棵紧挨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然而,令人嘀笑皆非的是,全村人居然都不认识这5棵树的身份,也不知道它们价值连城;村民们抱着5个“金娃娃”,却祖祖辈辈受着清贫痛:缺吃少穿、姑娘们都往外嫁出去、男子大多是做苦力打光棍……
2016年1月14日上午,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天下着毛毛细雨,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依山傍水被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当江口县扶贫驻村干部找到村民商量搞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时,村民们都无动于衷。村民们陷入资金老大难,既怕还不上贷款,又怕银行不放贷。当政府向银行担保为村民贷款后,村民们又陷入乡村游“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困境。江口县政府又打造了一个“四位一体”精准扶贫的“寨沙模式”,让寨沙侗寨村民一年后不但全部还上了贷款,而且直接跨入小康社会。这5棵500多年的金丝楠木,也在欣欣向荣的寨沙侗寨乡村游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侗寨村民抱着“金娃娃”受着清贫痛
1月13日晚上,千龙网记者到达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寨沙侗寨时,已经是晚上9点,一下车抬头就看见高大的侗寨大门和挂满红灯笼的侗族木楼。沿着侗族木楼中间的大道径直往里走,千龙网记者发现这个侗寨别有洞天——眼前是一个圆形的灯光广场,广场中间放着一个两米高的篝火钢架,广场一侧是侗寨标志性建筑钟鼓楼,巍峨伫立的钟鼓楼在夜空中不断变换颜色,流光溢彩。不一会儿,人们都陆续聚集在这个广场围着篝火,跳起了欢乐的锅庄舞……
“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这里夜夜笙歌燕舞。”当晚篝火晚会现场的一位寨沙侗寨村民告诉千龙网记者,他们村专门组织了一支唱歌跳舞的队伍,每到夜幕降临,就在这个广场上燃起了篝火,打开音箱,他们一边自己围着篝火跳舞,一边把游客也拉入欢乐的队伍中来,一起感受侗族歌舞的魅力。
第二天一大早,天上正下着毛毛细雨,千龙网记者再次来到寨沙侗寨,远远地望去,只见一座村庄静静地卧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脚下,花岗岩路面四通八达,一条小溪汨汨流水穿村而过,村寨里清一色的侗家木楼或掩映于树木之中,或盘踞于溪流之畔,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村寨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意境优美的自然乡村水墨画卷,置身其中令人顿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之感。
据江口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罗时跃介绍,寨沙侗寨是贵州江口县侗族聚居的一个自然村寨,全村寨有78户304人,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寨总人口的80%。该侗寨位于梵净山脚下,又在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畔,可谓依山傍水;该侗寨由风雨桥、钟鼓楼、吊脚楼、萨殿等组成,杭瑞高速公路、江梵旅游公路也从寨边穿过……
最令人震惊和羡慕的是,小小的寨沙侗寨还有5棵500年以上的金丝楠木,这5棵金丝楠木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足30米,还有3棵金丝楠木是完全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天然植物奇观,被誉为“一家三口”。然而,令人嘀笑皆非的是,在2011年开发乡村旅游之前,寨沙村民们竟然都不认识金丝楠木,也不知道这5棵名贵树木就是古代皇宫建筑主要材料,其价值数十亿元——它们就是5个名副其实的“金娃娃”。
2016年1月14日上午,记者在寨沙侗寨看到了广场旁边的4棵500多年的金丝楠木,其中有3棵是长在一起,形成了天然植物奇观,被誉为“一家三口”。距离这4棵不到30米远处,还有一棵更大的金丝楠木,这5棵金丝楠木在乡村游中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千龙网记者于振华 摄。
就是这样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的侗家山寨,多年来却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金娃娃”挨饿,长期戴着国家级的“贫困帽子”。2010年,寨沙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寨里的姑娘都想往外嫁出去,男青年靠抬滑竿卖苦力吃饭,多半是光棍汉。这一奇特的现象被人们戏称为“青山绿水风光好,只见大哥不见嫂”。
2016年1月14日上午,记者在寨沙侗寨透过广场旁边的“一家三口”金丝楠木,能看到村里极具特色的侗家木楼。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当初,我嫁过来时看到寨沙村又脏又乱,我们夫妻一结婚就外出打工了。”寨沙侗寨农家乐“侗家驿站”老板杨云菊告诉千龙网记者,以前,杨云菊一家4口人挤在一间破烂木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还会为了吃饭发愁。为了填饱肚子,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
现年43岁的夏用发,以前在寨沙侗寨里住在一个小木屋里,里面黑乎乎的。“全村寨人都是住着这样的黒木屋子。”夏用发回忆说,当时他在村里是靠干点农活、做点苦力,来养家糊口。2013年之前,他还在梵净山当厨师,给人家做菜,他在外面打了10年的零工。全村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村里就剩老人和小孩。2011年,寨沙侗寨有贫困户37户133人,贫困发生率为49.3%。
群众贷款政府担保解决资金老大难
近年来,随着贵州铜仁市全面进入高速公路时代,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也向纵深推进,梵净山旅游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慕名来梵净山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呈现出“旺季火爆、淡季不淡、日新月异”的良好发展态势。这让有心的寨沙人找到了发财的路子。
据千龙网记者了解,2011年,江口县决定利用寨沙侗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高起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试点,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由此,寨沙乡村旅游开发正式启动。
“驻村帮扶我们的干部找我谈话,建议我从银行贷款来建房搞农家乐。我一听,要花20多万建房,这个风险太大了。万一没有生意,我又没有固定工资收入,要是还不上贷款怎么办呢?”夏用发告诉千龙网记者,当时,他和妻子觉得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搞农村旅游,太不靠谱了。他们既怕还不上贷款,也怕银行不放贷给他们,就根本不敢向银行贷款。
寨沙侗寨乡村旅游开发之初,村民们苦于资金缺乏,一直无动于衷。铜仁市旅游发展委主任陈丽萍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之后,江口县成立寨沙乡村旅游开发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在科学制定《寨沙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机制,在组织、资金、项目、政策上提供强力支撑,先后整合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移民、“一事一议”等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寨沙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陈丽萍详细介绍说,当时为了解决贷款难题,当地政府负责向银行为农民作贷款担保,建立了“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的全能扶贫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支持1636万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向26户群众发放贷款526万元,争取江口县信用联社向33户群众发放贷款850万元,江口县农行向52户群众发放贷款260万元。同时,江口县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先后投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资金200多万元,撬动2000多万元贷款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解决了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难以启动的问题。
2012年,寨沙侗寨村民夏用发和妻子决定向银行贷款13万元,又向亲戚借款5万元,加上自己还有一、两万元积蓄,凑够了20万元,拆掉了又黑又老的破木房子,按照规划建起了两层的新房。同年,长年在广东、福建、北京等地打工的杨元菊闻讯也赶回寨沙侗寨,她通过金融扶贫渠道贷款13万元,向亲友又借款20万元,在规划地段上建起了两栋双层木楼和四合院。
2016年1月14日,寨沙侗寨通过发展乡村游走上致富道路后,村民夏用发站在自己的农家乐店门前开心地笑了。 千龙网记者于振华摄。
“2012年,我也通过金融扶贫借贷15万元,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地段建起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双层侗家木楼。”寨沙侗寨村民夏德发也向千龙网记者介绍说,江口县政府还出资为寨沙侗寨解决了自来水、用电、道路硬化等困难,并发动村民栽花种草,美化家园、亮化村庄,以吸引游客。江口县政府通过这些帮扶举措,带动了当地群众对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和参与。从此,寨沙侗寨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农民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困住乡村游
寨沙侗寨乡村旅游启动之后,由于经营主体都是农民,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缺乏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宣传营销等知识,导致寨沙乡村旅游经营一度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整体接待水平和经营效益较低。
2014年初,江口县组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寨沙侗寨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宣传营销等。在寨沙乡村旅游开发前期,江口县政府主要负责旅游规划、政策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后期,江口县政府又打造了一个“四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这就是“政府公司 协会 农户”,为解决寨沙侗寨的农民“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经营状态,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据铜仁市旅游发展委主任陈丽萍介绍,旅游公司加盟后,第一件事便是制定出台《寨沙侗寨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管理办法》《寨沙侗寨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经营收费标准及卫生、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并对从事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经营的农户进行旅游知识、服务礼仪、经营管理、本地民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服务规范。
随后,旅游公司组建文艺演出队伍,策划推出《月上寨沙》大型侗族文化歌舞演出节目,提升景区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同时,旅游公司又成立“乡村旅馆合作社”,对无力经营、不善经营的8户农家旅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农户以旅馆入股,由该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所得收入实行利益分成,用利益分配方式将群众与公司捆在一起,形成了旅游开发新活力。
此外,旅游公司为了加大宣传营销,开通寨沙侗寨旅游网站,全方位展示寨沙侗寨风貌,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出行攻略、查询预订等一条龙服务。该旅游公司也加强与周边梵净山、亚木沟景区的营销合作,承接团队游客,实现产品互补。
“旅游公司的加盟,解决了寨沙侗寨过去经营无序、管理混乱的问题,扩大了寨沙侗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游客体验质量,保证了游客持续增长。”陈丽萍表示,村民们还成立农民旅游协会,负责处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务,维护侗寨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禁止村民乱搭乱建,制止经营服务乱抬价、乱收费等行为。
此外,旅游公司聘请当地30多名村民到该公司就业,直接参与景区的文艺演出、经营管理等活动。农户参与,让当地村民有了三重身份——协会会员、公司员工、村民,在这种关系下,当政府、公司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时,三重身份的村民会主动承担协调者的角色,减少了村民与政府、公司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陈丽萍回忆说,当时的实践证明,寨沙“四位一体”模式的运行,政府、公司、协会、农户共同出力,形成了乡村旅游开发新活力,调动了各方投资开发寨沙乡村旅游的热情,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动了寨沙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2016年1月13日晚,寨沙侗寨的钟鼓楼不断变换色彩,在夜空中流光溢彩。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乡旅游催生乘数效应打造精准扶贫新模式
如今,5棵500多年的金丝楠木已经被寨沙侗寨的村民们保护起来,人们还在树下安装了射灯,即使在晚上,游客也能看到它们正直、高大、健硕的身姿……寨沙侗寨在经过旅游公司精心设计、整体包装和打造之后,几乎是一夜成名,成了广大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没开店之前,一年收入才几千元,现在一天就有几千元收入。”夏用发坦率地告诉千龙网记者,他2012年向银行贷款13万元,在第二年就全部还清了所有的贷款,还存下了5000元。他的妻子也向记者戏称,这都是游客们“替”他们夫妻还的钱。建新房之初,他们家里没有空调,没有电视,也没有几个凳子和桌子。如今,这些高档家具、电器也全部配齐了。他们夫妻一年的经营毛收入在40万元,纯利润也有19万多元。
顺康侗庄老板夏德发也在第一年就还清了贷款,迅速脱贫致富。他自豪地说,如今,每天来他的山庄吃住的游客达到100多人。这样一年算下来,他的山庄每年接待36000人左右,一年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元的纯利润收入。
寨沙侗寨农家乐“侗家驿站”老板杨云菊也向千龙网记者表示:“我们穷了大半辈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杨云菊表示,由于寨沙侗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她的农家乐开业后生意比想象的好了几十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顾。不到一年,20多万元的贷款还清了,还招了几名服务员。现在,她农家乐一年的营业额可达40万元。 “我们过去想吃穿,现在是工作太忙,生活太完美了。”
寨沙乡村旅游业的红火,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4年,寨沙侗寨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有62户248人,分别占全寨户数的81%、人数的80%。2014年,寨沙侗寨旅游经营收入达744万元,比旅游开发前增长24倍,户均收入达95000元,人均纯收入24000元,比旅游开发前净增 23000元。旅游收入上20万元的农户达21户,占全寨总户数的33.8%。
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寨沙侗寨成功实现了从“穷山鸡”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在贵州省乡村旅游中异军突起、崭露头角。截止2015年9月,寨沙侗寨接待游客40.9万人次,收入2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3万元,增长30倍。寨沙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村”“中组部党建工作组专题调研点”“贵州省100个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寨沙侗寨的成功塑造,对周边乡村旅游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铜仁市旅游发展委主任陈丽萍认为,如今,铜仁市涌现出了云舍、鱼良溪、桃花源、芙蓉坝、团龙等一批乡村旅游集群。以点带面,铜仁市乡村旅游扶贫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小康路,旅游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2014年,全市有74个村寨纳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寨沙侗寨在穷则思变中开启了“寨沙试验”,在先行先试中创造了“寨沙模式”,在无中生有中培育了“寨沙产业”,在艰苦创业中铸就了“寨沙精神”,在久经磨砺中打造了“寨沙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符合贵州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子。(千龙网记者于振华)
记者手记:
近年来,贵州江口县抢抓国家旅游局定点帮扶机遇,立足梵净山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按照“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乡村做支撑力”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江口县以典型引领乡村旅游扶贫,高起点打造寨沙侗寨旅游扶贫试点,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农户参与”的“政府公司 协会农户”的乡村旅游扶贫“寨沙模式”,带动了百姓富、产业强、生态美,努力实现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在贫困落后地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后发赶超之路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