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前端开发人员身价上涨最快,移动端开发人员最为抢手,产品经理更是一将难求 ■本报记者 李 冰 2016年春节刚过,各家招聘又开始火爆起来,虽然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呈现一片火爆之势,但近日坊间传言,P2P行业薪资开始遭遇“降薪潮”。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现,事实似乎并非表面那么简单,有的平台确实有降薪的情况出现,但并不是网贷业普遍现象。 网贷之家CEO石鹏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日前传出的P2P行业员工降薪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年后是各行业普遍的离职高发期,不仅仅是单一行业的特殊行为。” 爱钱进首席人力资源官徐益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网贷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国内专业互联网金融人才储备量不足,特别是中小平台尤为喜欢高薪挖角大平台的人才,造成了行业人才市场浮躁,不少从业者希望通过频繁跳槽短时间内提高身价,进而吹大了行业人才泡沫。虽然大平台也存在高薪聘请国内外跨行业精英人才的情况,但整体薪资方面已经较为理性,不存在泡沫现象。所以,大平台员工薪资受整体行业工资泡沫的影响不大。” 中小平台有降薪趋势 大多公司招聘趋理性 有业内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据我了解,目前确实是有一部分平台开始降薪,但是这仅限于发展较为缓慢、规模不是很大的平台。因为经营上存在很大的压力,加上剧烈的市场竞争,降薪是公司维持经营的一个直接手段。那些发展较迅速且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其实不存在这种情况。” “监管趋严,进入行业的门槛变高,平台数量不再快速增加,对人员的需求量确有下降。再有一些平台内部合规调整,不再快速扩张业务,人员编制不再增加或有所缩减。”投之家CEO黄诗樵对本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发现,很多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招聘人才更趋于理性。在2014年-2015年间,很多P2P公司为了招聘高级人才开出百万元、千万元的价码。除了高层,P2P公司全体员工普涨薪金很常见。“300万元年薪挖角产品经理”、“某公司开出千万年薪为旗下网贷平台招聘CEO”、“知名P2P平台运营总监率团队集体跳槽”、“千万招聘CEO”等新闻在2015年曾不断刷爆网络,侧面显示出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饥渴。但进入2016年后目前市场上很少见到有如此的价码。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10多家P2P公司后发现,现下业内人才缺口依然存在,但真正“门当户对”的却依然不多,P2P平台传统的“用钱搞定”这招,在2016年似乎不再是惯用手段。 拍拍贷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企业却越来越知道自己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不会盲目招聘,现在更看重是否能认同企业文化共同成长的人才。”她同时表示:“人才吸收最大的难度是,行业太新不知道未来领域会延展到什么形态,都在探索,所以痛点是能否识别未来3年-5年对公司发展有利的人。” “我们现在每天都有20多个面试,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应聘者和招聘岗位匹配度普遍不高,高新强制挖角并不是长久之计。目前P2P行业人才面临的痛点是市场认同感较低。我们更注重的是能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人才。”金蛋理财CEO邓巍也对本报记者称。 懒投资总裁陈裕殷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依据懒投资以及我们了解的周边平台的实际情况看,目前行业并没有出现较大的薪酬波动。不过从长远看,伴随着人才的不断引入,行业整合的推进,业内薪资水平肯定会回归到理性区间。” “技术控”仍然吃香 销售类人员开始降温 近期,知名投资机构IDG发布了一份准独角兽公司薪酬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前端开发人员身价上涨最快,移动端开发人员最为抢手,产品经理更是一将难求。 《证券日报》记者浏览了大量的招聘网站发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高级人才及产品经理、研发工程师这些技术人才仍然十分抢手,但对市场营销方面人才及薪酬确实有所降低或是改成了面议。 记者在猎聘网上看到某公司对互联网金融运营总监开出的价码是25万元-40万元之间、大多数公司招聘产品经理的薪资待遇都是面议,本报记者在拉钩网上看到一家国企性质平台招聘移动运营方面技术人才年薪也能达到近30万元、产品经理年薪则近20万元。有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招聘市场营销专员年薪仅给到6万元-8万元。 美利金融相关负责人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产品是不断更迭的,企业一般都需要很好的互联网产品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目前我们在公司职位上的薪酬并没有发生变化,比较重视技术、市场和资产职位人才的引进,尤其技术和资产是中坚力量。” 邓巍说道。 徐益峰认为:“随着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网贷平台洗牌的推进,行业整体人才泡沫一定会破裂,从业人员综合薪资回归理性是必然趋势。其中,运营、客服、市场等网贷平台非核心竞争力岗位的薪资将现行回归市场正常范围。相比之下,优秀的风控、技术、数据人才缺口未来1年-2年内依然不能被很好地满足,相关领域精英人才的薪资水平还将处于偏高的水平,不降反升的现象也是合理的。当行业洗牌结束、马太效应充分释放,这类人才的薪资水平才会真正实现理性化。”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