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坚守 经典之作激励后人 1949年考入重庆大学的阎肃,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解放后,他两次入朝鲜慰问参战部队,并最终如愿参军入伍,成为空政文工团的一名创作员。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 八宝山殡仪馆,众人沉痛送别阎老。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1962年,阎肃开始创作歌剧《江姐》,他多次去歌乐山渣滓洞在牢房里体验生活,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老虎凳,经过2年多的反复修改、排练,中间数次全盘推倒重来,1964年9月,歌剧《江姐》正式公演,立即引起轰动。一年间演出286场,全国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1964年10月,阎肃和《江姐》剧组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从1964年至今,51年过去了,《江姐》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演出1000多场,仍场场爆满。 2015年11月22日,阎肃的战友们携《江姐》在成都参加了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 当晚演出结束后,第五代“江姐”王莉随后登台,一起合唱《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顿时响彻锦城宫剧场…… 此前,《江姐》外出巡演,阎肃几乎每次都随团前往,最后现场登台领唱。这已经成为团里的传统。 只是,这一次,阎肃不能参加了! 图为2012年,阎肃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向未成年人送上祝福。 人们都说,阎肃塑造了《江姐》,《江姐》更注解了阎肃,她艺术地展现了阎肃一生对党的满腔赤诚,而阎肃从《江姐》中汲取的精神与力量也反过来教育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江姐的形象已成为艺术舞台上一朵永不凋零的红梅,她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除了《江姐》,他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我爱祖国的蓝天》等等,许多作品被传唱几十年,成为时代的经典。 |
相关阅读:
- [ 02-18]人间终究留不住:数千民众八宝山泪别阎肃
- [ 02-18]多位名人送别阎肃 朱军:他是长者也是智者(图)
- [ 02-17]搞文艺创作就要像阎肃那样
- [ 02-16]著名艺术家阎肃因病逝世
- [ 02-15]对阎肃的纪念,就是对文艺的期许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