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在青海门源考察蜂产品 边走边试边思索 他愿田间守金黄努力打造品牌 2015年7月底,景浩离开攀枝花,随着北上的列车,跑到“世界屋脊”——青海。在青海考察了一位养蜂人家的蜂蜜,准备来年做蜂产品,包括蜂蜜、花粉、蜂王浆。还考察了柴达木盆地的枸杞,附带做点枸杞产品。 大学毕业那会儿景浩对于创业看好两个产业,一个是养老产业,另一个便是农业。相比养老产业,农业的切入点就容易也方便多了,只要有资源,有优质的产品,打通销售渠道,一切水到渠成。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很天真,现实却并没那么顺利。当他一步步进入到这个行业才发现,这里人山人海,而且有许多人已经做的很成熟。他要在这一块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怎么才能立足?他的模式怎么不被别人模仿?他的盈利怎么才能最大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攀枝花芒果项目的试水,也不过是通过微商的形式以及分销的途径来走货。然而这条路并不是什么新的渠道,通过他个人的人脉,每个月走300件已经算是自己的顶点了。他觉得微商、代理分销这种模式大家都可以采用,你做攀枝花芒果,那别人照样可以去做。比你聪明的人不知道多少,你想到的别人早就玩转了,那怎么才能让客户忠实于你?他想不到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除了品牌!只有品牌无法复制。 这一路的考察让他对依托农产品创业有了新的认识,他在个人公号的日志写到:打造品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互联网+农业”在时下更多不过是用概念圈钱,做农业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浮躁,没有踏踏实实的能静下来的一颗心,或许一时风光,却难以为继。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单单去做产品的营销不是不可以,要真正做成品牌,只是按照标准化去要求生产者为你提供产品,你来营销,把生产者要面临的风险抛给生产者,自己规避这种风险,是不可取,也是不近人情的。当然,做生意,风险确实要规避,然而这对生产者(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我出生于农村,能切身体会农民因天灾颗粒无收的那种绝望。风险这种东西,你规避了,但它不会消失,只可能是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我想追求的是一种均衡,风险一起承担,收益共同分享。我想用十年的时间,把品牌一步步做起来,我不求有多快,但求能够安安稳稳,每到一处,能够从源头来控制产品品质,能够把利润与农民分享,能够通过降低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