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为民族复兴筑牢人才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

2016-01-31 10:27:03 盛若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李艳  
分享到:

2015年8月,《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的人才库正将这个国家带入另一个发展阶段,中国的创造力正在迅速增长,今后很多创新将来自中国。该报的观察颇具见识,也是近年来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的佐证。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效能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人才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人才活力澎湃释放,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服务重大战略更加有效,“中国创造”加速崛起,人才事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人才工作再一次站在时代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全力推动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党中央对人才发展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论断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十八大确立的这一目标,寄托着我们党对民族复兴的拳拳之心,倾注着抢赶“新科技革命”高速列车的殷殷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深深之盼。

为抓好人才工作,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各地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13个省区市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为自觉。

各地各部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力向前——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部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科院建立特聘研究员计划,陕西启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辽宁全面推进双千计划,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人社部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天津启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浙江开展旨在培养技能大师的“千企千师”培养行动,湖北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

协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资委、工信部、人社部、农业部、民政部等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社会工作服务和管理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人才发展迎来又一春。

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前行,人才工作成就显著,一树繁花春似海——

人才总量大幅攀升,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已达45.9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6%;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14.2%。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4.5%;人才贡献率达31.9%,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滴水见光辉。在承担“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的数万科技人才当中,35岁以下的占66%。“这些人真年轻啊!”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不禁感慨。

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正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快集结。

坚持以人才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才引擎”提速创新驱动发展

从神舟系列遨游太空,到嫦娥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从取得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重大成果,到量子通信及组网、高温超导研究等重大科学问题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一些领域逐步从世界科技的“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领跑者”。

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在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人才。

人才工作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我国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和项目统筹力度,一幅以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画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

国家发改委在编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中专设“强化人才支撑”一节,提出人才支持具体措施。有关部门会同新疆自治区研究起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支持政策保障更加给力。

中组部等10部门制定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人社部推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组织高级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服务活动……人才项目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管理办法》,中组部、团中央研究制定《博士服务团工作管理办法》……人才服务项目更加科学规范。

事业召唤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时势造就人才,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空间。

这是智慧光芒和科技进步互动交融的生动实践。

1987年创立的华为公司,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其令世界艳羡的强劲技术实力背后,是其重视人才的战略驱动。目前,华为公司集聚了院士14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专家2000名。近3年,约有700名世界优秀人才加入华为。人才撑起了华为公司创新的高度。

这是个人才智和伟大事业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卷。

“沙棘、枸杞废渣如何深度融合进行开发?提取物如何有效开发成功能食品?”高原初秋,中组部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服务活动来到青海,20位院士专家把脉支招,受到当地企业负责人热烈欢迎:“专家一句话捅破了窗户纸,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这是人才事业与国家梦想同频共振的雄浑乐章。

广大专家人才在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量质齐升,《自然》杂志去年底发布全球自然指数,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带动联想、海尔等中国品牌方阵不断壮大,有效提升了我国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实行更开放的政策,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外人才资源——

全球化“人才红利”垫高跨越基石

邦之兴,由得人。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亿万人才的助力。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如何更好地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是人才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我们热诚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席温暖的话语触动了无数海外学子的心。

全球化催生人才跨国流动常态化,为我国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红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变为一项项具有有力的措施——

——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拓宽非华裔外国专家申报渠道。目前已累计引进5000多名专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近60名,正教授近1400名。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北京启动“海聚工程”,江苏实施“双创计划”,浙江开展“省级千人计划”等,这些引才计划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

——扎实推进“万人计划”。首批3个层次、7个类别共遴选产生819名人选。2014年,各评审牵头部门和财政部积极统筹教育、科技和重大人才工程经费,落实特殊支持经费1.9亿元,并建立了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防科技领域特殊支持渠道。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海纳百川,气象万千。

海外引进人才交出的成绩单越来越靓丽、越来越长: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2012年“国际量子通信奖”;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麦克斯韦奖”……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中国去”“回到祖国去”成为新的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近年来,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领跑下,在“中国机遇”磁吸效应持续放大下,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数量不断攀升:2012年超过27万人,2013年超过35万人,2014年超过36万人,中国正激荡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

10年前在国外,留学生见面,大抵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吗”。而现在,留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到中国去”“赢在‘十三五’”,正成为当下海外人才口里的高频词。

行进在伟大复兴征程的中国正对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