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新华社记者揭秘:“中国寒极”的居民在“世纪寒潮”下的生活场景

2016-01-31 09:47:20 邹俭朴 姜雪兰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邹俭朴 姜雪兰)“世纪寒潮”侵袭中国,多地开启速冻模式。如此年景,中国最冷的地方会冷到何种程度,那里的人和动物如何过冬?新华社记者日前独家探访“中国冷极”内蒙古根河市,实测当地最低温度,揭秘中国最后狩猎部落的严冬生活。

场景一:【满街都是“大白烟” 屋里屋外两重天】

进入1月份以来,素有“中国冷极”之称的根河市屡屡出现-40℃以下的极端天气,在冰雾的笼罩下,街上一片苍茫,记者从开水中取出的湿毛巾片刻之间就已如硬纸板般“立”在手上。

“极寒天气我们经历过不少,但像今年持续时间这么长的情况还真罕见。”当地出租车司机武迪边哧溜着鼻子边对记者说:“你看,这都十一点多了,‘大白烟’还没下去呢。”

武迪所说的“大白烟”指的就是极寒天气里出现的冰雾现象,冰雾由微小的冰晶组成,因水汽凝华而产生。与记者随行的根河媒体同行王海涛说,只要一起冰雾,当地人不看天气预报也知道,气温又到了-40℃左右。

场景二【自由市场货物多 摊贩跺脚打哆嗦】

记者在根河市街头看到,虽然寒气刺骨,但仍有不少摊贩在街边的露天农贸市场摆摊。春节将至,市场上货源充足、商品种类繁多,为这个寒冬带来些许暖意。   翻着肚皮的梭子蟹、手掌大的青对虾、鲜红的小龙虾尾结着白霜……街边的生鲜吸引了不少趁中午出门“觅食”市民的目光。不时跺跺脚活动筋骨驱寒的摊贩们都戴着厚厚的毛帽子,围巾把脸盖住一大半,呵出的气转瞬就在帽子、围巾和眼睫毛上结成了霜花。

“虽然冻得两腿生疼,但也得出来挣钱啊”,卖山货的商贩陈国珍一边跺脚取暖,一边与记者唠起了家常,“快过年了,买货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天气能稍微暖和点,我觉得温度要是能升到-20℃就好了,那就暖和多了”。

场景三【大火墙挨着大炕 室内温暖赛春天】

长期与极寒天气作斗争的“冷极人”积累了不少御寒经验。记者在根河市采访时发现,无论在城市还是林区,暖气、火墙、炉子、大炕……花样繁多的取暖工具让“冷极”的室内始终保持着令外来者羡慕不已的温度。

在“中国冷极村”村民曹书芳家的卧室中,记者看到一面七、八平方米大的火墙,旁边还有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大炕,这种立体取暖方式让整个屋内温暖如春。

“我们一冬天能烧两吨多煤,24小时不停,夏天也一早一晚烧一遍。”曹书芳指着火墙说,“这面火墙内部已被掏空,用墙上炉子的热气烘遍整面墙,从而烘热整个房间。”记者用测温仪测了一下,火墙的温度可达到75℃左右,室内温度也超过了20℃。

场景四 【气象测温设备“罢工” 记者实地测出逆天低温】

采访中,记者在根河市“中国冷极村”村口偶遇正在自行测温的村民曹树林,他把记者拉到一个记载冷极村最近温度的黑板前哆嗦着说:“我们在早晚温度最低的时候自己测温度,前几天测出过-58℃的瘆人低温。”

村民所说的温度是否存在呢?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从根河市气象部门借一套移动测温设备来测试下“中国冷极点”的气温,不凑巧的是,随着气象监测点的增加,当地气象局多数移动测温工具已经上交,剩下的几支专业温度计也已出现故障。经过多方联络,记者终于从铁路部门借来了一只专业红外线测温仪。

经过实地测温,记者于22日16时40分左右在位于根河市金河镇的中国冷极点处测出了-52℃至-60℃的瞬间低温,而当日气象部门在30公里外金河镇监测点监测到的最低温度为-48℃。

那么,“中国冷极点”这样重要的区域为什么没有官方气象监测数据呢?

对此,根河市气象局解释,记者测温点附近其实也有气象监测点,但在罕见的持续极寒天气下,监测点的设备已受到影响,因此近期并没有传回数据。

根河市气象局气象台预报员侯海婷表示,从专业角度来看,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来自于放置在监测点百叶箱内的气温传感器,该仪器离地1.5米高,受高度、风速、辐射、湿度等多种因素作用,民间实测温度与气象部门监测数据往往存在差异。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气象决策服务中心首席专家赵可新认为,随着监测技术不断进步,气象部门监测点逐渐增多,各地气温预报已越来越精确,但个别无监测点地区气温很可能与其他监测地区气温不同。

场景五【“土豪”猎犬吃煮肉 淡定驯鹿不畏寒】

“‘小七号’,你去哪儿啦?咋这么久才回来?”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布冬霞边拍着一头驯鹿,边给它喂豆饼,嘴里在担心地数落着,眼中却满溢着温情。

坐落于大兴安岭深处的根河市有两张城市名片,其一,是因冷得名的“中国冷极”地位;其二,则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风情,这些鄂温克人不仅是中国最后的狩猎者,也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他们驯养着我国境内的唯一一群驯鹿,布冬霞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记者到达布冬霞的猎民点时,她正在帐篷里用融冰水煮肉,经询问,满满一大锅竟然全部是用来喂猎犬的。“我们现在没有枪,为了安全就多养了几条狗,天气太冷得多煮点热乎肉喂它们,不然狗扛不住。”她说。

布冬霞家有100多头驯鹿,每一头她都能叫出名字来。“我最喜欢‘小七号’和另一头‘大眼睛’,‘小七号’左耳朵被猞猁叼去一块,幸好它灵巧,跑了。”布冬霞慈爱地摸着驯鹿的头说,被称为“小七号”的驯鹿今年已经十四岁,是布冬霞驯养鹿群中年纪最大的一头。

有着“森林之舟”美誉的驯鹿主要分布于泛北极圈地区,它们喜欢严寒,温驯可爱,传说中,每到圣诞前夕,驯鹿们就会拉着圣诞老人的雪橇奔赴世界各地为人们分发礼物,因此形象一直较为讨人喜欢。

记者在猎民点看到,如今山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已很少再住传统住所“撮罗子”,他们搬进政府发放的宿营车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安装了锅炉和暖气的宿营车不但温暖舒适,猎民们在里面还能通过卫星电视收看各种电视节目。

布冬霞说,山中苦寒,但为了心爱的驯鹿,一些猎民常驻山上,偶尔才会回到政府修建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在那里,猎民们住进了二层小楼,政府还免费为他们配备了家用电器乃至生活用品。

“年轻人喜欢那里,但我还是习惯住在山上,总觉得山下的世界太吵。”布冬霞笑着说。

布冬霞告诉记者,驯鹿性情温和,通常多数时间都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游荡,几天才跑回猎民点一次,要豆饼和盐巴吃。见到回来吃食的“小七号”和“八百”两头驯鹿后,记者按捺不住好奇心,随着猎民一起走进严寒中的大兴安岭深处,寻找正四处游荡的驯鹿群。

冬日的大兴安岭洁净而神秘,除了“嘎吱嘎吱”的踩雪声外,竟听不到任何声响。在毫无杂质的及膝白雪中跋涉了半个多小时,悠闲懒散的驯鹿群终于出现在密林深处。时值严冬,很多雌鹿都已经怀孕,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多数驯鹿依然懒洋洋地卧在雪中咀嚼着苔藓,见到人也并不害怕。

森林之中,极寒之下,正在孕育新生命的驯鹿用它们的方式传递着即将回暖的信息。无论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中,生命之火始终不会熄灭,无论多冷,寒冬终会过去。

布冬霞说,驯鹿虽是草食动物,但它们主要食用的是森林中的苔藓、蘑菇和灵芝,喝的是山间流动的泉水。“驯鹿很挑食,但美丽的大兴安岭给它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食材。为了驯鹿,我们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也要保护好这片绿色福地。”布冬霞爽朗的笑声再次回荡在森林深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