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广州积分入户医护人员占比最高 农民工微乎其微

2016-01-31 07:55:56 谭秋明、肖桂来、王鹤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集体提案认为 广州入户政策单一体系不兼容

文/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肖桂来、王鹤

去年12月21日,广州市公布2015年积分制入户名单,来自北京、福建等29个省(市、自治区)的4500名外来人口正式落户广州……广州积分入户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该政策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昨日,记者获悉,民盟广州市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落实国家居住证政策,建立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的积分制度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称,当前广州入户政策存在积分政策单一、积分体系不兼容、政出多门、公共服务难言便民的问题,建议推行居住证积分制度,建立“大积分”制度,分层次满足城市新移民的不同需求。

提案: 广州现行积分政策单一

提案表示,国家今年正式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广州作为特大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超过700万。和本地户籍市民一样,他们有小孩读书、老人赡养、看病报销、退休保障等基本需求。《条例》要求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据此,该提案认为,广州市重新调整积分政策以及公共服务政策势在必行。

提案表示,广州入户政策由发改委统筹计划,人社、民政、公安、来穗局按类别分别负责实施。“受制于部门、区域间的‘信息孤岛’,人才引进材料不能申请积分入户,积分入户材料不适用于积分入学。”提案称,如果积分入户申请不成功,申请人还需为积分入学重新准备证明材料,再走一遍繁琐的申报程序。

提案还指出,广州现行积分政策单一。除入户外,小孩入学等许多公共服务不在其中。根据户口网提供的调查数据,广州市入户申请人群中,85%是为小孩读书。如果不是为了小孩入读公办学校,参加中考和高考,广州的积分入户申请人数会陡减。

“在户籍和公共服务捆绑的政策体制下,单一的积分入户政策必然给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增加户籍人口压力。”提案称。

广州在常住人口规模扩大后,没有相应地增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配套投入,导致目前广州市各种公共资源的稀缺和拥堵。如公共学位不足,许多外来工子弟要不成为留守儿童,要不花钱入读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安全问题甚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数据: 积分入户医护人员最受宠

在现行积分入户政策下,哪些人“过关”相对容易?昨日,记者采访了户籍专家、户口网负责人余梁。他表示,在近5年的16500名“新广州人”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医护人员,其次是教师、金融行业、科技工作者等,普通农民工微乎其微。

建议: 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加大投入

提案建议,广州应借鉴学习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度,以及深圳的“大积分”制度,将人才引进、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等政策合并,用统一政策分层次满足城市新移民的入户、入学、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不同需求,促成户籍与公共服务解绑。

提案认为人口管理和服务,涉及到户籍、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方面面,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部门间的政策联动,彻底破除“信息孤岛”。

提案建议,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加大人均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提高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公立学校学位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义务教育。

专家: 已对特需行业作出调整

广州市福利协会秘书长钟仕雄表示,在城市紧缺工种方面,广州的积分入户制度作了相应的调整和创新。譬如,早在十六七年前,只要符合相关要求的,环卫工的子女就能在广州享受统筹入学。“这在国内城市中,算是走得比较快,想得比较周全的。”

按照过去每年约有3000个积分入户名额,到去年调整到4000多个。“不仅是数额方面的调整,一些具体问题也受到关注,也开始调整了。”钟仕雄称,譬如民办教师、养老护理员等,他们在一些硬指标上,很难达到积分入户的条件,现在开始考虑单列考评、单列积分。

对于这一提案,钟仕雄认为,值得吸纳其中的建议,对积分入户制度进行调整,甚至改革。“我们更应该考虑和努力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