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北京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要推进大运河历史景观恢复

2016-01-26 15:54:57 范博韬 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记者探访 治污工程显成效 河水不再泛臭味

2016年1月17日记者驾车从朝阳区高碑店出发,向东到达通州区通济桥。沿着河岸对通惠河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访。通惠河曾被附近居民“抱怨”为“臭水”。记者探访时发现,河水不再是曾经的灰黑色。在一些河段,在岸边往下看,能看到大约有20至30多厘米深处的护坡。

据媒体报道,通过整治,截止到2015年11月13日,通惠河全线,22个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截污、封堵,两岸不再有污水直排入河。而市环保部门监测,当年9月与4月数据相比,河水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指标均下降50%以上。

住在河北岸珠江绿洲小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搬到通惠河畔已经5年多了。此前每到夏天,他都不能轻易打开面河的窗户,生怕河里的臭气冲进屋里。尤其是下雨前后,本应该是空气清新的时候,屋里的臭味反倒更重了。

但到2015年夏天,王先生明显感觉到味道小多了,虽然还会有零星的臭味,但已经有了不少的改善。“冬天本来就没味儿,希望到了夏天还能这样。”对于河道的治理王先生充满了期待。

三处落差分河道 恢复通航有困难

记者注意到,从高碑店闸到通惠河汇入温榆河岔口处,总共有两个闸口和一处河道阶梯。三处落差将河道分成四段。落差处水流湍急、水位很低,无法满足通航的需求。

四惠桥到高碑店闸河段,两岸是成片的仿古建筑,景色是目前通惠河最美的部分。尤其是夜晚,两岸还有霓虹灯闪烁。该段河道平均宽度达50米,靠近高碑店闸的位置,河道宽度达160余米。

通过高碑店闸口后河水变浅,景色便略显单调。尤其是东五环两侧,虽然绿植比较丰富,但仍有建筑在施工当中。河道在这里开始变窄,宽度在30到40米。在北花园小区西北侧的河道,有一处落差约2米的阶梯。

继续往双桥方向行进,两岸都有高层建筑组成的居住小区,但距离河边较远。两侧的空地基本被绿化覆盖。快接近双桥时,河流北岸还有不少平房和活动板房存在。在双桥两侧,受购物中心、餐馆的影响,通惠河两岸再度喧闹起来。

过了双桥后,河道两岸的景色再度回归“沉寂”。南岸的远处有几个社区及大型市场,北岸除了大片绿化带,多为平房建筑。在惠河汽配市场北侧的河道上,建有最后一道水闸。

通过这道水闸后,就进入了通州城区。北岸多为居民区,南岸远处能看到万达广场等高层建筑。到达温榆河时,河道变成“十字路口”,通惠河在此处与温榆河交汇。一部分继续向东流,另一部分则作为恢复的运河河道向南流,两岸修建了运河公园,绿化景观优美。

回望历史 漕运船只遮蔽水面

史料记载,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了缓解京杭运河物资抵达通州后难以向城内转运的问题,打通了元大都城海子也就是如今的积水潭与通州潮白河的水路。河道内来往的漕运船只众多,几乎遮蔽了水面。元世祖忽必烈将其命名为“通惠河”。

在经过多次改道修整后,元代末年,颐和园昆明湖成了通惠河的重要源头。有史学家考证,河水从昆明湖流入积水潭,再沿着如今的地安门外大街的后门桥,经过东不压桥、正义路,一直到东便门,最后进入现在的通惠河河道。

沿途每10 里便设置一处船闸,共11 处。但如今,河道已经被宽阔的马路覆盖,船闸遗迹也难觅其踪。只能从“北河沿”、“南河沿”、“船板胡同”这样的地名才能看出北京城内,曾经的漕运盛景。

文/记者 范博韬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