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马海燕)“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阿拉伯国家的习近平,用中国两千多年前哲人管子的一句古语,表达一个古老文明对另一个古老文明的问候。
对于习近平21日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的演讲,此间专家认为,这篇既处处可见中阿智慧又有务实合作举措的演讲有三大亮点,一是提出了中东和平问题的中国主张,入情入理;二是提出了四点建议共建“一带一路”,真金白银投入,互利共赢可期;三是提出了“百千万”工程促民心交融,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
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话和发展破解“中东之问”
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东问题复杂由来已久,有历史和现实原因,又有各种势力介入,只有对话和发展才是最终解决之道。而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切身经验和体会。
李绍先表示,中东问题最突出的是巴以和平进程和叙利亚危机和平解决进程。这两点习近平主席都有提及,除呼吁停火和政治对话外,还向巴方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向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利比亚、也门人民提供2.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
在此基础上,中国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就易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习近平提出“高举和平对话旗帜,开展促进稳定行动”,也成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四点建议的头一条。
“习近平主席还明确提出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这些最能受到饱受动荡的中东国家共鸣。”李绍先说。
为实现中东和平进程,中国也提出了实在举措:建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组织100名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加强中阿网络安全合作,提供3亿美元援助用于执法合作、警察培训等项目,帮助地区国家加强维护稳定能力建设。
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产能对接助力中东工业化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此次中东行的重要议题,也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在阿盟总部,习近平提出四点建议共建“一带一路”,除“高举和平对话旗帜,开展促进稳定行动”外,还有“推进结构调整,开展创新合作行动”、“促进中东工业化,开展产能对接行动”、“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开展增进友好行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富告诉中新社记者,如果和平对话解决的是稳定问题,后面三点解决的就是发展问题。特别是把中国的产能优势与中东多国急需的工业化结合起来,符合双方利益诉求,如果合作顺利,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实际效益。
习近平提出的产能对接行动,包括设立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向中东国家提供的100亿美元商业性贷款、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同阿联酋、卡塔尔设立共计200亿美元共同投资基金等。
李绍先说,从传统能源到金融、新能源、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合作,意味着中阿合作范围更广,含金量更高。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中国装备性价比高,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工业化水平各异,如果能得到很好落实,还能新增就业岗位,改善相关民众生活条件,因此产能合作既是经济工程,更是为民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
“百千万”工程促民心交融
为了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习近平还提出将实施增进友好“百千万”工程,包括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译、邀请100名专家学者互访、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邀请1500名阿拉伯政党领导人来华考察、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落实1万名中阿艺术家互访等。
李绍先说,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都是古老文明,由于语言和距离等种种原因,两国民众接触还不是很多,这些举措涉及教育、文化、艺术、青年各个方面,旨在面向未来,促进民心相通。
“正如习近平引用阿拉伯诗人的话说,‘当你面向太阳的时候,你定会看到自己的希望’。”李绍先表示,今天播种的中阿合作的种子,未来将开花结果,对中阿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未来一代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