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这三年真不易,习近平为什么"能"?
2016-01-04 14:22:54 来源:海外网 责任编辑: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三 激情 被近平同志的激情所感染,我在正定前前后后采访了20多天,最后稿子也是一气呵成。干事业要有激情,记者写稿子同样要有激情。 和习近平交谈以后,我们有时候去他办公室,有时候他去招待所看我们,参加我们的讨论。习近平希望我们到下面多看看,不光看先进,也要看后进、看缺点,随便和老百姓聊。他想让我们看到全貌,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到一些乡镇和农户里走一走,村庄的变化,农民的变化进一步感染了我,离石家庄不过15里,不回家了!我非要把正定的改革写出来不可。 我习惯于在采访的地方写稿。因为回去后有各种干扰,而且激情会“衰减”。正像他嘱咐县委书记们不要太熬夜,当初也嘱咐我们注意休息。 酝酿和写作过程中习近平至少去了三次,一进屋就摆摆手说“别累着别累着,休息会儿!”(学习小组注:说到这里,赵德润略起身挥了挥手,仿若当年场景),然后就跟我们聊一会儿,这种聊天经常碰出火花,有思想火花,也有语言火花。 吃过晚饭,高培琦陪我到正定西城墙上散步,月朗星稀,下边一片庄稼地。城墙上思考的提纲就基本是最后文章的结构。一开始,题目叫“正定经济的新战略”, 5000多字的通讯送到到人民日报后,编辑希望再简练些, 稿子压缩到2100字,题目改为《正定翻身记》。 其实文章里习近平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很多话都是他说的,考虑到文章里一个人的名字不能出现太多,很多他讲的话借“县里的同志说”讲了出来。 比如一些农民反映,没想到两年时间领导就把高产穷县的一盘死棋走活了。县里的干部则说,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帮我们打开了思路。这话其实是他讲的。 现在稿里很多活泼的语言,“为城市服务,掏城市腰包”,“靠城‘吃城’”等,都是他的原话。 当时新华分社挂两块牌子,“新华社河北分社”和“人民日报河北记者站”,新华社发通稿署名“新华社记者”,给人民日报发专稿就写“本报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焦裕禄通讯也先发人民日报专稿,署名“本报记者”。所以我在稿子里,也是“本报记者”。 习近平这一年12月份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也是登在了人民日报。当时在县委书记中是不多见的。 那时人民日报没有现在这么多版面,拿出二版那么大一个位置,一个县给了2000多字篇的幅,已属不错。但是我老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全文版有更多更丰富的材料,所以在我的作品选里,收入了5000多字的全文版,这里面有更多的细节。 我原来并不知道《正定翻身记》是人民日报上第一篇有关习近平的报道,“学习小组”搜索后发了微信我才知晓。正定是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在这里我见证并记录了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见证并记录了他怎样带领一个县走出翻身路。这是我记者生涯的一个荣幸。 前两天“学习小组”上全文版的发表,让人们进一步从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受到启迪。30多年前,他领导一个县,想的走出高产穷县的困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30多年后,他领导一个国家,想的是“两个一百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夙夜在公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四 情义 采访习近平那年,他31岁,我38岁。 我跟近平同志的经历有一点相似,都插过队。不同的是他插队时间长,吃得苦多。我是北大毕业后就到河北临西县插队,一年后到县委报道组,两年后到邢台日报,毕业后第六年就到了新华社河北分社。我在河北分社10年,1985年调到河南分社,近平同志也离开了河北,他去了厦门。 虽然此后再没有以记者身份采访他,但却有了观察他的另一个角度:近平同志是一个讲感情、不忘旧的人。 我不过是写了篇文章,这是做记者的本职。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当成朋友。他在福建任省长时,过年先把贺卡寄来,我赶紧回复。 他到了浙江当上一把手,到新华分社去走访,说我跟你们新华社有缘分,年轻时候就有一个记者朋友叫赵德润。分社的同志很高兴,赶紧打电话告诉我。 2006年8月我到杭州,习近平同志刚从温州组织抗灾救灾回来,就和我见面。西湖边他和我有一次长谈,从灾情谈到省情,谈到他的经历,从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种种历练和体会。相隔 20年,从县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地位变了,他谈心、交心还是那样真诚。 后来他履新上海,到新华社上海分社讲话,仍然说有个新华社朋友赵德润。上海分社摄影部主任见到我,高兴地介绍习书记讲话的情景。 我和习近平当初是君子之交,这种友谊的开端,是在他30 岁出头时。初次相交那种真诚、那种一尘不染的纯真,我一直珍藏在心里。 习近平同志成为党的领袖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应该说不是偶然的。从正定的政治起点,到他以后在福建 17年的历练,都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怀非常开阔,非常善于团结人,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特别是能够宽容犯过错误、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个一般人做不到。 五 担当 习近平是个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这是我30年前的观察,也是今天的判断。所谓有担当,就是有思想、有作为必定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主张,必定承担一定的风险。 翻开当年采访习近平同志谈话记录,没有空话套话,没有穿靴戴帽,没有哗众取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实事求是,平平实实。他的思想和做法无疑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具体做法都是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创造,尽管上面领导不一定都很欣赏这些做法。 习近平30年前就讲到“改善农民生活的事情要优先”,正定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56%;粮食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比1981年增长75%。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比例,他说到做到了。 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新任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也通过实况转播面对全世界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就想到,实际上他在正定也是这个目标,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届中央,特别是总书记、总理实在不容易。党和国家紧要关头面临的问题“压力山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艰巨的反腐压力,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没有担当行吗?处处都得有担当! 作家二月河写过清朝的帝王系列,研究过封建王朝的兴衰。他说历朝历代的反腐都没有今天这样动真格。我同意这个说法,这是一个事实。从严治党治国治军,才能重拾党心军心民心。 一个个大老虎揭露出来,哪一个不让人触目惊心!不用编剧加工,实录下来个个都是大片啊。铁腕反腐的魄力是前所未有的。 十八大后,习近平从山东曲阜开始,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系列讲话,如果说铁腕反腐是开刀动手术,这就是吃中药。参事室、文史馆在陈进玉主持下,组织馆内外文史专家编了一本 《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就是从曲阜讲话中受到启发。我们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也需要理论勇气和理论担当。 你要了解习近平为什么有担当,就要了解他所受过的磨难和历练。他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岁领导两当兵变,21岁就是陕甘边区主席,32岁任西北局书记,毛主席称赞他是“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期间,曾分管参事室、文史馆工作。后来受到陷害,经历了很不公正的待遇。习近平9岁的时候,家里就遇到磨难。他从少年时起所受的苦难,包括16岁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插就是7年的经历,对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磨练意志,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他以宽广的胸怀化解了,这些磨难就变成财富,这笔财富堪称“金不换”。 《山海经·西山经》中讲“其中多砥砺”,砥砺就是磨石。人生经过砥砺,就会意志坚强,就会心胸开阔,就会有担当。 |
相关阅读:
- [ 01-04]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 01-0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六年新年贺词
- [ 01-04]习近平的青年志:中国梦属于青年一代
- [ 01-04]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 01-04]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