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谁在抢占中国雾霾防治市场新商机?

2015-12-29 19:30:23 刘欢 李云路 倪元锦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刘欢 李云路倪元锦)随着雾霾在中国多地蔓延并频繁发生,一款号称专为抵御雾霾而设计的德国窗纱火了。这款窗纱自称通过“高磁纤维”制成,通过“负负相斥”原理,能将携带负电离子的雾霾微尘阻隔在外,当前正在积极向中国市场推销。

依靠先进技术,不少外国企业正在挖掘中国防霾“新商机”。口罩、空气净化器这些传统领域,外国高端品牌备受中国中产阶层青睐;而在类似窗纱、新风系统、空气监测专业市场等新领域,外国企业更是优势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对新商机的把握能力以及技术短板是中国企业急需补齐的功课,价廉物美则是中国企业逆袭的关键。政府应及时明确空气净化设备的相关标准,加大监管力度,规范行业乱象,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

今年入冬以来,中国多地频繁遭遇雾霾天气困扰。北京本月已两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相当于告诉北京的2100多万居民,重污染天气有可能持续3天以上的时间。

戴上专门防PM2.5的口罩、家里安装空气净化器、呼吁单位安装新风系统……“我试尽了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让自己呼吸的空气尽量干净一些。”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的于跃说。

于跃的做法,在几年前看来还是比较新鲜,但在当下的北京,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类似举措去保护自己。

“霾肆虐”孕育着巨大的“霾商机”。这个冬天,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多个雾霾频发的城市出现口罩涨价脱销、热门品牌空气净化器售罄的情况。

在家长和老师的呼吁下,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表示,已组织专家参与校园空气污染防治研讨,并组织关于安装空气净化器和新风系统的调研。

继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酒店、商务楼以及高档住宅小区近年纷纷安装新风系统后,更多城市的住宅正在考虑加装新风系统和防雾霾纱窗。来自美国的一家经营酒店的公司已经看准中国“霾商机”,积极研发空气净化系统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而在空气监测专业市场,凭借全球领先的污染预测技术,一些国外老牌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更是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据路透社报道,IBM掘金中国防霾市场,其首批客户是北京环保局,双方在雾霾预警领域展开合作。微软则与中国环境保护部、福建省环保局、成都市环保局等签署了空气质量预测合作协议。

“中国近几年才开始关注PM2.5,在规律性认识、对策措施制定、治理技术和装备上都是刚刚起步,技术储备欠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涛坦承。

他认为,随着中国政府、民众、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全方位重视,不久的将来,空气监测专业市场的“中国制造”有望赶超。

在民用领域,随着近些年中国民众健康维护意识的提高,空气净化设备市场急剧膨胀,大量国内企业开始涌入,从口罩、空气净化器乃至新风系统,国产品牌产品不仅多而全,并逐渐向中高端迈进,但占据行业高端市场,并受中产阶层追捧的,仍是一些外国品牌。

东华大学教授沈恒根说,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方兴未艾的空气净化行业存在着准入门槛低、标准缺失、监管不力等诸多问题,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空气净化产业本身更需净化,出台标准、推进执行、加强监管已刻不容缓。

以口罩为例,目前中国不乏口罩的工业标准,却没有民用防雾霾(细颗粒物)口罩标准。诸多国产棉质、无纺布、活性炭口罩,尽管外观美丽、广告噱头足,经有关部门测试却难防细颗粒物,要么过滤效果差、要么根本不透气。

而在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拥有严格的日常防护类口罩产品标准,因为质量过关,美标、欧标、新加坡标准的民用口罩在当前中国市场颇为流行。

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口罩产品主检宫国卓说,目前国内口罩市场鱼龙混杂,至少三四成号称防霾的口罩名不副实,所以很需要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目前,名为《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的国家级民用口罩标准正在酝酿中。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及时明确标准,加强监管也是在空气净化市场膨胀之时的必要举措。只有强化监管,淘汰那些山寨、伪劣产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追求价廉物更美,才能让那些真正的好技术和产品得到应用。

潘涛认为,标准明确、监管严格,市场的容量才会更大。标准缺失、监管松弛,既不利于致力于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出有切实功效的防护产品,也相当于将中国雾霾防治市场拱手相让给国外产品、令民族企业错过商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