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在悲歌中铭记警示——深圳滑坡事故七日祭
www.fjsen.com 2015-12-26 23:09:25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全媒头条·深圳滑坡事故)在悲歌中铭记警示——深圳滑坡事故七日祭

12月22日,来自江门消防的战士覃健波和他的两只搜救犬米奇(左)、洛奇(右)在搜救间隙稍作休息。在深圳这段非常时日里,记者看到了种种表情:有悲伤,有欣慰,有焦急,有疲惫……这座年轻的城市,正经历着伤痛的考验。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摄

新华网深圳12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相当于50个足球场的面积被倾泻而下的泥土吞没,楼房被毁,生命凋零。

12月26日,深圳滑坡事故第七天,巨大的泥土堆上,救援人员依然奔忙的身影、工程器械仍不停歇的轰鸣,汇成了一曲悲歌:

——伤恸。人们在祭奠这座城市逝去的建设者,沉浸在悲痛之中。

——悲壮。尽管奇迹发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救援仍在昼夜继续。

——警醒。曾经创造建设奇迹的特区,正在城市欠账、管理漏洞中反思。

哀鸣的笛声,敲响在每个人心头。国务院调查组已明确这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如何依法依规严肃追责,才能给逝者和历史一个交代?如何吸取教训,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与时间赛跑的七日

26日上午11时40分许,事故现场东四作业区,哀乐低吟,洁白菊花铺在暗黄泥土上。

鸣笛3分钟,久久回荡在深圳阴沉的天空下。

广东省、深圳市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干部,参加救援的武警、消防官兵、工作人员集体肃立,脱帽,垂首,向事故遇难者默哀。

熬红的眼眶湿润,伤痛写满每个人的脸。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2月20日11时40分许。

深圳市光明新区红坳受纳场渣土堆填体突然滑动,两年间堆起的高102米、体积300多万立方米的泥沙渣土爆发式涌出,顺着山坡冲出一公里多远。

瞬间,相当于四五层楼高的土层覆盖了38万平方米的宽阔区域,掩埋了附近33栋建筑,一个曾经的工业园区变成巨大的泥土场。

截至26日,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75人失联,17人受伤,90家企业受影响。

突如其来的灾祸,惊呆了市民,深圳笼罩在哀痛之中。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驰援行动立即展开。

深圳光明中队、公明中队和特勤二中队的30名消防人员最早到达现场。

13时13分,距离滑坡发生不到1个半小时,4名受困人员被救出。

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闻令而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紧急赶来。

21日凌晨4时30分,陆军第42集团军某工兵团接到抢险救援命令。80名官兵紧急出动,运输车、自卸车等各型车辆13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16部,组成第一救援梯队,5时10分出发,7时20分到场。

凌晨5时,驻扎在千里之外的武警水电一总队先头部队抵达。自接到命令起,他们从广西南宁驻地出发,使用了汽车、高铁、飞机等所有可能的交通方式,长途奔袭了11个小时。

作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武警交通部队110余名官兵携带30台装备也在现场紧张作业。

事故发生24小时后,已有近千名武警部队官兵驰援一线。

到25日,现场已集结了9900多名部队官兵、消防指战员,另有近8000人的社会力量从四面八方赶来。

从空中俯瞰,一台台挖掘机在现场有序排开,不停取土的机器臂手,挥动的是抢救生命的力量,凝聚着人们的焦急和期盼。

七天来,搜救队员们争分夺秒,日以继夜。

12月22日,救援人员在进行生命迹象探测。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摄

生命至上的七日

直到滑坡41小时后,终于挖出第一具遇难者遗体。

“这次滑坡是我从业30多年来第一次见到的规模。”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国楠一语道出了救援的难度。

滑坡面积大、土层厚,给现场掘进造成极大障碍。武警水电一总队总工程师李虎章说,在他们负责的一块长150米、宽120米的作业区里,“挖了9米还不见底”。

在土层浓重的气味中,连搜救犬都难以发挥作用。并且,土质粘软,不时渗水,搜救队员站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而旁边巨大土堆高悬头顶,随时有坍塌可能。越往下挖,危险越大。

困难和危险没有挡住搜救的步伐。

22日上午10时左右,救援现场东二区。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9中队五班班长王伟的心提了起来:雷达探测仪显示,这里有生命迹象。

不断下挖,继续探测,生命信号依然较强。

救援者的信心越来越坚定:这里肯定能救出人来!

23日凌晨2时46分,距探测到生命信号已过去17小时。

在水泥楼板上凿开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时,救援队员们看到有东西在晃动!

照明加强了,现场所有灯光都聚焦到这里,同时聚焦的,还有所有人的目光。

那是一只手!

武警水电部队的战士把手伸进去,紧紧握住这只手。

6时38分,晨光初露时,19岁的田泽明成为事故现场救出的首位幸存者。

场外,救治力量也在集结。国家卫计委派出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和广东省、深圳市医疗单位组成联合专家组,对伤员逐一排查、因人施治,尽力减少伤残。

七天来,不论遭遇多大险阻,救援从未放弃。

26日,现场短暂的悼念仪式刚一结束,救援人员又投入了作业。

哪怕只是一丝希望,仍强大地支撑着救援持续下去。

释放温情的七日

30件大衣、一床棉被、两张毯子——这是深圳退休教师刘菁捐赠的。这位老阿姨69岁了,腿脚不便,不能去现场帮忙,只能让学生把衣物送给受灾者。

“我快70岁了,对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生无常有自己的理解。灾难发生让人难受,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她说。

面对灾难,在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里,民间爱心行动令人动容。

参与救援社会力量几乎赶上了官方救援队伍的人数。而现场700多台挖掘机和推土机、250多部大卡车中,绝大部分是自愿义务救援的社会车辆。一听到事故消息,他们迅速集结,不问代价,日以继夜投入作业。

蓝天救援队、智慧海安全救援服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联合会……150多名民间救援组织的专业志愿者身穿红、蓝制服,在搜救一线与橙色制服的消防队员并肩作战。

身穿绿色、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在临时安置点为受灾者发放饭食,安排床铺,陪老人、孩子聊天。

来自20个志愿服务团体的3000多名志愿者在现场开展搜救、安置、抚慰等服务。

22日,有人发现一对母女坐在马路边,女孩一直垂着头、双拳紧握,妈妈脸上挂满了泪痕。一问,这家7口人中有4人失联。不时有路人上前劝慰,而这对母女一次次痛哭失声。深圳义工联春风援助组心理咨询师叶丽芬忙去拦住:“此时每一次述说,都会对她们造成进一步的心理创伤。”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这七天里,以外来人员为主体的深圳,人与人之间打破了陌生与隔阂,抱团取暖。

来自重庆的打工者向太木的父亲和三个孩子失联。他的老乡们自发组织起来,男人每天陪他“抱着一丝希望”到附近工地搜寻,女人陪着他的妻子谈心。

“失联的很多人都是外来打工的兄弟姐妹,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同为打工者的钟晓辉说。

当政府开设的临时安置点不够用时,微加众创空间青年公寓推迟了开业,把六层楼123个房间全部开放,免费接收了283名受灾群众。而当得知这家公寓只能为100人提供餐食时,附近百姓自发向这里捐助三餐。

22日,冬至,市民们把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安置点。各家的饺子形状不同,里面包的却是同样的爱心。

涓滴之爱,汇流成河,凝成了一股抗灾的力量。

警示未来的七日

25日晚,国务院调查组的判定掷地有声:此次滑坡是一起受纳场渣土堆填体的滑动,不是山体滑坡,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随后,在滑坡事故第十次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带着市领导班子深鞠一躬,向所有遇难和失联人员家属、受伤人员和其他受灾群众,向全社会道歉。

“根据事故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该负什么责任就负什么责任,该接受什么处理就接受什么处理,该处理什么人就处理什么人。”马兴瑞说,“这次事故损失惨重、影响恶劣,教训十分深刻,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深圳特区形象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灾难总会过去,反思不能停止。

建市于1979年的深圳,在36年的年轻历史中首次遭遇如此惨重的事故。从一个小渔村跻身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向来以“速度”闻名。而面对这次灾难,城市管理者理应反省:“快”与“好”之间、速度与质量之间、利益与安全之间,应如何把握?

痛未定,思已起。以人为本改进管理,把百姓安危时刻挂在心间,方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未来,对得起人民。

今天,遇难者“头七”之日,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记者赵东辉、李柯勇、蔡国兆、叶前、田建川、李建国)


责任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