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拉低 企业融资总成本 实际上,今年新规发布以来,公司债快速发展的两个支撑点是发行主体全面扩围和低利率,其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的明显优势降低了企业总体融资成本,优化了企业负债结构,同时也间接拉低全社会融资成本。 据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李慧杰测算,从纵向比较来看,2015年公司债年平均发行利率低于2014年平均水平,2015年AAA、AA 、AA级公司债年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4.19%、4.85%、5.64%,均低于2014年各级别年均发行利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77BP、100BP、154BP。月均发行利率与对国债月均发行利差也呈明显下行趋势。 从横向比较来看,相较于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公司债有明显的利率利差优势。2015年公司债新规发布以来,相较于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来说,公司债有着明显的发行利率与发行利差优势。以AA 为例,企业债券的年均发行利率为5.95%,中期票据为5.16%,公司债为4.85%,公司债分别低于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110BP和31BP;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对国债年均发行利差分别为251.71BP、225.32BP,公司债为205.94BP,公司债分别低于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46BP和19BP。 对于发行主体来说已经有明显体会,长江精工钢构董事长方朝阳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说:“通过发行公司债,公司获得低成本资金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企业融资议价话语权,这有效降低了公司的总体融资成本。” 作为承销商也感受到了公司债对于发行主体的吸引力,据财通证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发行公司债,获得低利率成本的同时,还会因为成功发行公司债,而获得更多合作银行的低利率贷款,这有利于改善更多资金需求型企业的流动性。 公司债利率较低并没有挡住投资者的认购热情,并且不少发行主体出现了超额认购现象。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认为,在“资产配置荒”背景下,市场资金之所以选择了交易所的公司债市场,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 李奇霖认为,在今年股市大幅震荡后,充足的流动性为公司债创造了巨大的配置需求,同时市场机制的改革和交易所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便利了企业发行公司债,而交易所质押回购的便利性进一步压低公司债的流动性溢价。公司债市场供需两旺的格局也确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企业通过低利率的公司债发行置换了原来的高成本非标、贷款融资,这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是有利于企业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 公司债市场化变革带动 三大债券市场互相促进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公司债、企业债、银行间债券三大债券市场正在加速发力。近日,《证券日报》调查了解到,今年以来,在证监会修订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办法的推动下,公司债发行出现井喷,同时带动企业债、银行间债券市场加快简政放权力度。 今年1月15日,修改后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带动了大批非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市场发行主体、承销商的主动选择,已经对企业债发行、银行间债券发行形成互相促进作用。 在上述办法出台之前,公司债发行主体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二是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公司;三是证券公司;四是拟上市公司。而办法出台后,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外,发行主体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 “这不仅使公司债发行主体实现极大扩容,而且发行方式也更加丰富。”李慧杰表示,具体来看,交易所公司债分为面向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大公募”、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小公募”、面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私募公司债三种。其中,私募公司债发行门槛不设任何硬性财务指标,审核流程上仅需交易场所确认、协会事后备案即可,资信评级上不做强制要求。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另外,从发行时间上来看,2015年公司债发行流程简化后,发行所需时间大幅缩短。从发行主体申报到最终批复,一般仅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 在公司债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带动下,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企业债的主管部门也进一步简政放权,向“注册制”迈进。 业内人士认为,三大债券市场监管部门相继为企业发债松绑,已经形成互相促进作用,这将优化企业融资结构,进而实现向实体经济输血的功效,这对于当前经济稳增长大有裨益。 市场期待 取消公募40%限制 按照新规定,私募公司债在发行门槛上不设任何硬性财务指标,审核流程上仅需交易场所确认、协会事后备案即可,资信评级上不做强制要求,筹资规模也不受净资产40%红线限制。私募制度的全面建立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但是,公开发行公司债仍无法跨越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的限制。《证券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此前对于这一限制,市场人士多次呼吁取消。目前取消公募发行40%这一限制仍待《证券法》做出具体修订。不过,《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推动实现这一突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