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环保部突击检查京津冀鲁豫 重霾之下仍有企业违规排放

2015-12-02 06:55: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赵舒文  
分享到:

华北地区连日来再度遭遇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相继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雾霾污染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新一轮治霾行动启动。《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应对此次重污染天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有多个城市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并启动应急预案。环保部近日派出10个督查组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显示,部分企业应急减排方案未落实,一些企业仍在违规排放。

爆表 京津冀雾霾全“橙”预警

北京市气象台12月1日11时50分升级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官网数据显示,京西南区域点在11月30日18时左右,PM2.5达到当日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截至12月1日8时,该区域点过去24小时PM2.5均值为745微克/立方米,大部分能见度不足500米,加上阴云覆盖,大气透明度很差。

天津11月30日也升级霾黄色预警为橙色,天津市环境监测显示,当日清晨7时,全市2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中,有20个AQI超过了400,局地甚至达到500。同日,河北也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截至11月30日13时,石家庄、保定、廊坊三地爆表。

此外,11月30日晚,郑州市大气办发布紧急通知,受持续雾霾天气影响,郑州市将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三级响应升级至二级响应,这是今年以来郑州市首次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二级响应措施。山东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9时,山东省共有11个城市出现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气。

不仅如此,随着寒冬到来,大规模雾霾开始向江南、华南等地区蔓延。11月30日早晨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都被大雾笼罩,波及约16个省区直辖市,这也是今年入冬以来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轮大雾天气。为此,中央气象台将雾和霾的预警均升至橙色级别,为今年下半年首次。

环保部一位官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和大气污染现状相比,目前措施想要很快起到效果难度很大。一方面雾霾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不能很快发生改变,尽管各地都在抓紧推进煤改气,但是其进程受到能源结构制约,随着北方供暖开始,雾霾压力将会更大。

顽固 企业违规排放屡罚屡犯

据悉,环境保护部于11月27日派出10个督查组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督查。

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从督查结果看,部分企业应急减排方案未落实,廊坊三河市和大城县纳入应急减排的部分企业,未明确具体减排措施;在升级为红色预警响应后,部分企业仍按黄色预警要求采取减排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企业环境违法违规问题依然突出,河南新乡群翔化工有限公司在责令停产期间擅自开工,生产装置加热炉超标排放。天津、河北等地也存在建筑工地、管网、道路施工土石方作业不停工,水泥搅拌站未停产等问题,渣土车、重型货车道路遗撒现象时有发生。

“工业企业仍在违规排放,本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仍然在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这些违规行为很多都是屡罚屡犯。”一位督查小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为破解“违法成本低”问题,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加入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措施。但实际上从今年以来环保部派出的督查组检查结果来看,环境违法问题仍较为普遍。

“造成京津冀地区冬季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燃煤排放,但根源还是一些工业企业没有做到排放达标。”一位环保官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对相关钢铁企业进行的全面大排查显示,通观200多家钢铁企业,70%以上的钢铁企业无法按照标准排放污染物,即70%都存在超标排污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钢铁企业根本就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数据监测失真,烟囱里冒着黑烟,你说当地政府真的不知道?实际上很多时候政府为了经济考虑,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了保护伞。”上述人士坦言,滚滚黑烟背后,是难以撼动的利益格局,甚至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管理人员收了好处,已经成了当地污染企业的“代言人”,帮助其作假逃避检查。

“无法根除这些盘踞在背后的利益,政策的效果就不会显现出来,治理雾霾只能是‘越治越霾’。”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