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十三五”:在共建共享中提高发展包容性

2015-11-22 09:07:47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分享到:

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包容性发展”和“共享”理念,不管是从世界发展大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趋势看,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其要旨都在于共建共享。这一理念,不仅符合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同时也带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是一个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话语”

文/戚义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值得注意的是,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之前,加上了“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论述,“包容性发展”这一提法第一次写入五年规划建议,格外引人注目。

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话语”

“包容性发展”,由“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演变而来,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的。在一份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亚开行提出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

从2009年开始,“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开始在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和各类报刊媒体上频频出现。2010年9月,中国主办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还以“实现包容性增长”为主题,广泛探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如何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地区和人群。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国内讲话和国外出访中,多次使用“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等词汇。经过中国领导人的创造性转化,“包容性”一词,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富于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

那么,“包容性发展”理念,为什么会被中国领导人接受并大力倡导呢?

一方面,从国际交往来说,“包容性”理念契合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全球治理的新主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下,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一国不可能脱离他国而存在,一国的发展也不能建立在其他国家利益受损的基础之上。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谋求自身发展,还是应对全球性挑战,一国在坚持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都需要照顾别国关切,寻找自己利益与他国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倡导包容性发展。

正因为此,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场合,多次倡导各国要坚持“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合作”的理念。其要旨在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参与,同时世界经济发展成果也应该为各国人民共同分享。

另一方面,从国内发展来说,“包容性”理念也契合了经济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新问题,比如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难,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些发展中的“短板”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包容性理念,旨在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群或一部分民族排除在外,而应该使全体人民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群体、不分民族,共同前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一个都不能少”等等,其含义即在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提高发展包容性”,与其中强调的“五大理念”中的“共享”理念相一致、共呼应:要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就必须树立和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让人民群众

有更多获得感”是时代要求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经济新常态下,要遵循“三大规律”,实现“三大发展”。他指出:“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句话,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新常态下为什么要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提供了一把“钥匙”。

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客观发展规律的,但是这一规律并不是自发起作用的,而是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因此,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两大问题。

首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发展经济本身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我们党搞革命,搞经济建设,搞改革,最终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观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却长期得不到提高,或者贫富差距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扭转,结果陷入政治动荡、政权更迭、社会混乱。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初心。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场不能丢,共同富裕的方向和原则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就是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更加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办群众之所需。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

其次,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清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和根本动力,是坚持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促进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积极投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就是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源自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也源自于对发展进程亲身参与、亲自尽力的“共建”。因为这种“共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得到充分展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和实现。这也是我们强调发展依靠人民的另一个重要缘由所在。

可见,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其含义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就是要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包容共享发展三大着力点

那么,如何坚持包容共享发展并贯彻这一理念和要求?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领会。

其一,运用社会经济政策托底,确保一个都不掉队。保基本、托底线,这是包容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在社会政策方面,《“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与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大思路,是相一致的。

在经济政策方面,《“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最低基本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理念,也是根本一致的。

总起来看,托底政策不仅可以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一个都不掉队;同时也可以通过织牢社会安全网,提高经济社会可承受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其二,坚持“两个同步”,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两个同步”,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也是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的。

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因此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出现“只见物不见人”的本末倒置倾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和老板处于强势地位,而劳动和工人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结果社会矛盾激化、现代化进程受阻,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

实现包容共享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摒弃“唯GDP”的政绩观和思维,兼顾效率和公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提高劳动报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制度安排上,要求我们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让人民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其三,通过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共建共享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不仅要着力于二次分配,而且要着力于初次分配。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创业,是提高经济包容性和共享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根本之策。《“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议》还提出,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分享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业态,也是一种灵活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双创”有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扁平化”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它也使得每个人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上升通道。因此,“双创”不仅是新常态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也是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和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因而有利于提高经济共建共享水平,是包容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