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虚作为”成四风“新变种”
2015-11-09 15:35:49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相比“不作为”和“乱作为”,“虚作为”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披着更厚的“隐身衣”,某种程度上比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更难克服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苏晓洲杨守勇 王圣志张丽娜谭畅徐海涛 在湖南经营一家中小企业的陈某受国家、湖南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优惠政策的鼓舞,租赁湘中一个城郊村集体楼房和周边池塘、林地,兴办养老院。 但在办理手续过程中,却在消防行政审批上遇到了麻烦。陈某被告知,因租赁房屋土地属于集体,这类建筑不能办人员密集的养老设施。如要办必须先变更土地性质。国土、规划部门则表示,“变性”没可能。而根据最新颁布的国家和地方关于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文件,举办“康泰养老院”这类养老设施,“变性”没必要。 陈某的养老院主体建筑是一幢只使用了两层的4层楼房。门前有池塘,一楼有两眼水井,紧挨二楼的山坡果园有几个蓄水池。楼内配备消防设备,有防火疏散通道和标示,门外新修的水泥公路路况也还不错。陈某说,与一般公营的小型养老院相比,他的养老院消防条件好很多。 陈某在几个部门间奔走了半年多,包括区、市、省、国家信访部门。接待的官员们大多耐心周到,但一到要解决问题,说不同意办的,有自身的法规文件做依据;说赞成办的,又说“新旧文件冲突,上位法修改滞后”。陈某说,谁也不愿意挑头担担子。 “如今我手头攒下来的信访申诉材料、各种回复和批件有一大摞,绕来绕去至今还停在原点。”自感从创业者变成半个“访民”的陈某有些无奈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政策鼓励民间办养老院,他投入资金去“接招”,却因办牌照弄得骑虎难下。 “门可进、脸能看、事难办”,一些合理合法的社会诉求,被“客客气气地束之高阁”、“毕恭毕敬地置之不理”、“按部就班地推诿拖延”……凡此种种,是当下群众十分反感的某些公权力机关“虚作为”现象。 本刊记者近期在湖南、河北、内蒙古、安徽等地采访发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转型任务重,社会普遍期待党政机关和干部勇于担当、负起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在少数地方,有的公职人员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灰心沮丧,或在正风肃纪高压下怕担风险,或想过“安生小日子、混一天算一天”,进而“虚事实做、实事虚做”,甚至“以虚充实”。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相比“不作为”和“乱作为”,“虚作为”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新变种”,披着更厚的“隐身衣”,某种程度上比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更难克服。只有进一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转变行政管理和监督执纪方式,激励和鞭策公职人员想事、干事、成事,日益抬头的“虚作为”之风才有望被遏制。 “虚作为、耍花枪”者有之 陈某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如今一些地方“虚作为、耍花枪”现象还有不少,群众对此相当反感。 现象一:服务民生“实事虚做”。 首问负责制、民生热线、惠民快捷服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为民办实事通道实则徒有虚名。中部某市纪委调查发现,“市长热线”将市民投诉反馈给部门,却被一些人对上级、对群众两头敷衍。例如,非法液化气站一直在经营,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燃气办却回复“已经取缔”;油烟直排祸害邻里的小餐馆无人查处,环境监察大队却报“已到现场并督促整改到位”;违章建筑就在眼皮底下搭建,涉事街道办事处却反馈“已经告诫并责令自行拆除完毕”。 河北、湖南等地多位受访者说,一个简单的个人审批事项要跑上十多趟;较复杂的手续(如普通住宅工程),当事人或单位要聘上几个专人、配上一台专车、准备几柜子资料、花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办下来。 现象二:文山会海“虚事实做”。 有群众发现,如今在有的地方,到一些政府部门办事,碰到“开会”、“学习”情形频率颇高。有人甚至吐槽说,检查多、考评多、活动多、会议多、报表多、材料多,一些单位负责人热衷于“务虚”、热衷于形式。当领导干部的,沉“会海”;基层一线的干部,也陷“文山”。有的单位公务接待费降了,但办公费、印刷费不降反增…… “开会才算重视,发文才算落实。”一位市级领导干部感慨,“看来文山会海这个毛病,比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更难克服。” 现象三:履职汇报“以虚充实”。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地方纪委调查发现,当地一些基层国土执法机构及其负责人,有的把没有处置到位的闲置土地作为已处置到位的上报,有的把已建成的土地作为闲置土地上报,还有的将没有取得用地批文的土地作为已处置到位的土地上报、将没动工的闲置土地作为开工土地上报...... 更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玩“数字游戏”欺上瞒下。例如,近期国务院公布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其中辽宁省阜新市、葫芦岛市虚报完成2014年度棚改新开工任务21302套。而审计署对一些地方审计发现,去年有的地方产值上报数为实数的六七倍;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一些部门分解任务,伪造资料,用软件和固定表格等“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还有的地方,为了“扮靓”财税业绩,政府负责人牵头向外“买税”、“引税”、“向企业收过头税”……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旅游统计数据一度显示中部某县一个景区10月5日游客人数达4.5万人。记者咨询景区,对方告景区充其量只能容纳1万人,当天实到8000人左右。省内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核查后认为,此前披露的数据有市县旅游部门“臆造”之嫌。 现象四:项目推进“上实下虚”。 上面很实,下面很虚——这是一些地方或公共建设领域出现的状况。10月上旬,审计署公布8月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审计公告显示,部分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主要涉及铁路、水利、公路等领域193个项目、2868.62亿元投资。其中有五个铁路项目和六个省份的水利项目投资完成率为0%。此外,审计还发现一些精准扶贫、保障房建设、创新创业等优惠政策和项目没有“落地”。 一位地级市纪委书记告诉记者,当前,地方经济社会保运转、保发展急需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但一些部门和干部在会议和书面材料上提出的设想、需求很多,工作日程看上去也排得很满,可因没有了“引资奖励”、严格控制办公和接待费用开支后,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跑项目、跑资金的积极性明显不高。 “平时都在机关或本地呆着,好像既不缺钱,也不缺项目。”一位地市领导干部很焦急地说,上级下达了公共项目甚至资金都到了位,可有的人抓起前期准备、拆迁等工作慢慢腾腾。这种现象,是导致一些财政资金和惠民公共项目“睡大觉”的一个原因。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