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进入“欧洲季”,欧洲括起“中国风”,实乃时势使然,水到渠成。
习近平主席成功访英,拉开了中国外交“欧洲季”帷幕,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德国总理默克尔随后访华,法国总统奥朗德将于11月2~3日访华,中国-中东欧第四次峰会也即将举行,中欧关系暖风劲吹,成为国际焦点话题。
中国外交进入“欧洲季”,欧洲刮起“中国风”,实乃时势使然,水到渠成,是中欧建交40年来利益不断交汇、累积的结果,也代表着当前变动不居的国际格局中新型大国关系的前进方向。
中国与欧盟分处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相距万里,双方之所以联系日益紧密,交往更为频繁,是因为双方的合作面在增大,共同利益在增多。中欧建交40年来,中欧合作基础正由传统的经贸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战略和安全等领域,随着欧盟的壮大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双方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合作面日益扩展,基础也更为稳固。
从战略上看,欧盟没有全球霸权追求,以相对开放的心态接受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在东亚没有驻军,也没有特殊的军事和战略利益,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上的利害冲突。在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的改革方面,中欧都有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良好意愿,也愿意承担责任,在气候变暖、能源安全、发展议程等全球性问题上,中欧也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在经济方面。自2004年以来,欧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40年间增长250多倍,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累计在华投资接近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欧投资近年来急速攀升,存量已超500亿美元,2014年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更首超欧对华投资,欧洲成为最吸引中资的目的地之一。经贸往来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欧经济往来量、质齐升,但互惠互利和双赢的本质并未改变。
因此,中欧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理应成为有力、高效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中欧合作有了更大的紧迫性和动力。从欧盟看,无论是经济、社会及一体化发展均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复苏脆弱,内生性动力不足;社会矛盾增多,民众对政治人物及一体化失望增大,各种极右极左势力抬头,对未来信心下降;一体化遭遇重重阻力,作为欧盟基石的欧元及申根区仍存解体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欧盟安全面临冷战以来最大挑战,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北非中东更趋动荡,恐怖主义、难民潮压力前所未有,所有这些欧盟自身均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外部合作与支持。中国经济仍在相对较快增长,中产阶层日渐扩大,消费能力也日趋强大,对于急于以出口恢复增长的欧洲国家而言,中国作为商品和服务市场对欧盟的重要性只会有增无减。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对于欧盟解决其关心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日益重要。
对中国而言,欧盟曾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最大技术转让方。同样,在中国正在深度推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调整中,欧盟也将是一个关键性合作伙伴。欧盟、欧元的稳定、强大总体上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均衡、公正发展。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欧快速走近,高层往来频繁。去年和今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到访欧洲国家的频率和数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大洲。欧洲政要、王室也纷纷访华。2015年截至目前,至少有11位欧洲领导人和王室成员到访中国。今年3月以来,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不顾美国反对,纷纷选择加入亚投行,正是中欧关系日渐成熟的反映和标志。与美国极力维持全球霸权地位不同,欧洲国家更愿承认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现实及中国的实力地位,也正因如此,欧洲国家更为欢迎中国投资;更为欢迎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货币;支持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等。
目前,中欧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双方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欧盟则陆续出台系列发展新规划,包括设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建立“能源联盟”战略,建设泛欧交通网,打造数字单一市场,并强调周边地区发展等。可以说,中欧发展战略契合点多,存在深度对接的可能性,双方也都多次表达了将双方发展战略对接的意愿。中欧联手将带动各自及欧亚大陆经济发展,古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将欧亚大陆的两端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二是投资机遇,中欧投资双向而行,特别是中国投资迅猛增加,既密切彼此经济联系,也加深相互理解。中欧正在商谈投资协定,一旦完成高标准谈判,将为双方对彼此投资提供极大便利和保障。
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亚投行、中国金融业逐步走向全球等提供的金融合作机遇。在全球事务方面,世界不确定性增大,安全风险增多,中欧安全、外交合作日益重要,也为中欧全面推进、充实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强劲动力。
中欧对彼此的重要性有增无减,未来经济、文化联系将更为紧密,合作空间也会更为广阔。只要能理性对待分歧和矛盾,中欧关系还将持续走向深入。(文/张健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