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际> 评论 > 正文

新加坡基于家庭的社会管理

2015-10-27 14:51:24 张国忠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王海云   我来说两句

将“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确定为新加坡人必须共同遵守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之一,维护家庭的稳固和睦成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文/张国忠

新加坡社会管理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建立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基于家庭的政策体系,处处体现出重视家庭的价值理念和政策措施,处处体现出和睦小家庭与和谐大家庭的细致关怀。家庭稳固促进了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促进了社会和谐,整个新加坡的社会管理井然有序。1990年,在回答记者“新加坡有什么文化特色”时,吴作栋说:“我们希望保留大家庭这种特色。”这对于同样是东方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高度重视家庭的完整与和睦。在家庭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新加坡政府处处围绕家庭来考虑,建设家庭伦理以建设政治伦理,通过家庭和睦以促进社会和谐。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正式将“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确定为新加坡人必须共同遵守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之一,维护家庭的稳固和睦成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新加坡社会管理的三大着力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政策,无一不是围绕家庭来设计的。

首先是以家庭为先的“居者有其屋计划”。1964年2月,新加坡政府推出的这个独具特色的住房政策,一改世界各地以个人为供应对象的格局,规定只有组成了家庭的新加坡公民才能申请建屋局的组屋;衡量收入状况的指标也是以家庭为单位,每月家庭总收入10000新元以下才有资格;家庭中任何人都不拥有任何私人住用产业。

其次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服务政策。在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布局中,社区是最小的一个功能级,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邻里中心,每一个邻里中心都有围绕家庭服务的配套措施,比如家庭服务中心、老人中心、学生托管中心、青少年中心、家庭资源中心,对幼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都有周到详尽的服务。

第三是以家庭和睦为重的激励政策。比如,为了防止因赌博而破坏家庭,政府建立了本国公民“嗜赌黑名单”制度,规定公民可以向政府举报自己的家人进入“嗜赌黑名单”,自己也可以举报自己进入“嗜赌黑名单”。

建设家庭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新加坡“以家为根”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启发。

思考之一:修改完善关于家庭建设的部分政策。比如征地拆迁安置政策。现行的政策是以户为单位、以人数为依据进行计算安置房屋面积和货币安置金额的,但由于只考虑了当前情况而忽视了安置中和安置后的情况,只考虑了安置政策的经济性而忽视了安置政策的社会性,以致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很多与制定政策的初衷大相径庭的情况。比如,农村一个三口之家,正常情况下拆迁以后可以得到90平方米的安置房。如果男女双方离婚后分别再婚,政府所提供的安置房面积会多出60平方米。在实践中,为了多获得这60平方米房屋而“假离婚”“假结婚”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这种简单地以户为单位、以人数为依据的安置政策,看似公平合理,但由于只考虑眼前、只考虑安置本身,实际执行的结果是不但安置成本大大超出预期,而且对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破坏也远远出乎意料,既不经济,又不公平。如果把这种钻政策空子而多付出不公平的60平方米安置成本拿出来,作为对大家庭尤其是子女与父母甚至祖父母一起居住或相邻居住的奖励。

思考之二:建立完善基于家庭的群众工作机制。党委、政府、群团组织三者之间,要有一个协同机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先合后分。党群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避免各自为政,交叉重叠,浪费资源。二是上分下合。党群部门的纵向联动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区域性的大党委,同步建立区域性的联合工会、团工委、妇工委,群团组织的负责人都进入党委班子,这样党群部门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运作。三是购买服务,政府部门的主导机制。政府应逐年增加和优化购买服务的项目,特别是面向家庭服务的项目,及时制定并发布购买服务项目清单。

思考之三:重视建立基于家庭的人口信息系统。目前的人口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很少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应建设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人口数据库,与地理信息数据库、组织机构数据库作为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群众的核心数据库。建设面向家庭的社会服务信息系统,作为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张国忠: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副书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