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居民收入目标已提前完成
2015-10-15 17:14:13 来源:中国网财经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稳固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调整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和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等。 据人社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有25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2%;2012年,全国有25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2%;2013年,全国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2014年全国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4.1%。 2015年以来全国已有24个地区先后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深圳、上海两地最低月工资标准破2000元大关,分别达到2030元和2020元,最低工资标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然是北京18.7元最高。 “收入是民生之源,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有利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内需和消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各地纷纷上调工资标准表明了政府注重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一直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成为中央有关大政方针以及“十二五”规划重点部署并明确要求的改革内容之一。2015年,央企降薪、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养老“双轨制”终结、农村教师涨薪,同样见证着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 “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减少过剩生产能力,又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带来经济增长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向好势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据国家统计局估算,全国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从2008年的3.3倍下降到2014年的2.9倍,改革发展的成果会更多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倾斜。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十二五”以来,多数改革措施得到贯彻并取得了成效,但在改革推进中也出现了某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