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隐秘产业链盘踞医院牟取暴利 "卖血黑市"屡禁不止

2015-09-18 07:22:30 韦慧、肖思思、金悦磊、陈晓波、赵丹丹、梁军、裘立华、朱国亮、林凯综合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半路抬价安全堪忧

“黑救护车”横行霸市

近日,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的门口,因“黑救护车”中介抢生意,一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在转院过程中被强行拦下。最终,患者家属报警,警方和医院介入,前后扰攘了近5个小时,这名需要转院的昏迷患者才得以安全送达。

记者在广州一些大医院周边采访了解到,长期活跃着的“黑救护车”一般都是改装车,挂有外地牌照,从外观上看和正规的120救护车相差无几,装有警灯,贴有急救标识。由于救护车紧缺,大医院周边长期盘踞的“黑车”做起转院病人的生意。这类“黑救护”在没有医疗执业资格和运营资格的情况下,利用非法改装的救护车将病人转运至省内外。

这类“黑救护”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据一位业内知情人士介绍,黑救护车主抬担架上下车并不正规,可能对病人造成二次伤害。有些车辆给病人匹配药量不足,氧气不足,车上的医务人员基本都不专业,如果病人途中发生危险,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抢救。此外,黑救护车经常不消毒,卫生条件不过关。

收费混乱已成“黑救护车”一大痼疾。揽客时,开价往往比正规非急救转运车便宜,但半路抬价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让病人家属掏过路费、加油费等。

一些黑救护为了生存,还恶意扰乱市场。一些在广州公开审理的案件显示,“黑救护”在从事非法经营过程中,经常为争夺地盘发生冲突,采用恐吓、寻衅滋事、收保护费等多种手段,驱赶其他同类非法经营人员。

由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上广、省会城市,每年有大量病患需要从基层医院转运至大医院看病,或者手术后转返基层医院,渐渐形成了非急救转运这一新兴市场。记者了解到,由于公立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数量严重不足等原因,为“黑救护车”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据安捷急救转运站负责人介绍:“非急救转运是新兴行业,属于120后备军。对于转院转诊,国家明文规定是不能调度120救护车。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基层患者来到大城市求医,而大医院救护车数量不足,供不应求。”

“黑救护车”泛滥,暴露了医疗急救服务布局与管理上存在问题。据业内人士分析,120急救中心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救护车、急救医疗人员等都归属于具体医疗机构。有些医院出于成本考虑,将救护服务外包。这一方面使得正规的急救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使得急救以外的医疗服务,如转院接送等跟不上。

目前,广东仅有安捷急救转运站、民航广州医院医疗快线等几家机构提供正规的医疗转运服务。据安捷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工作过程中,正规非急救转运车跟医院和病人家属都有协议、医疗保险、法律顾问持证上岗,并设有投诉电话。但车子被不明身份人员半路拦截,甚至医务人员被打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医院我们不会去,因为实在是不敢接。一些黑车主除了横行霸市、明目张胆抢客外,还买通医院的保安、清洁工、护工等,招揽生意。”

记者了解到,一辆社会资本投入的救护车要具备非急救转运资质,需要卫生部门协商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同意,并报卫生部门备案。而在实际监管方面,非急救转运存在监管空白。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认为:“‘黑救护车’管理责任涉及卫生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警等,可各部门对市场又缺乏必要的监管,造成安全有隐患的‘黑救护车’泛滥。市场存在大量需求,卫生部门不去协调解决;黑车转运患者涉及非法营运,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却不监管;黑车出行违反交通规则,公安交警却不去执法。急救转运毕竟不是普通的市场,而是涉及患者性命,不该成为监管的盲区。”

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医院明知大量“黑救护车”盘踞周围而无办法,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缺乏规范。

“针对目前卫生、运管、公安交警部门‘都能管’却‘都不管’的局面,建议立法或者修订相关条例,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铲除‘黑救护车’生存土壤,需要部门联动,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韩志鹏说。

“解决‘黑救护车’问题不能仅靠打击,关键问题还是解决市场的需求。政府不可能包揽,须交给市场去做。”韩志鹏认为,黑车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救护车配置严重不足。政府应大力发展和规范急救服务,不断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对医疗急救行业的监管。在公立医院、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开放救护市场,让更多有医疗资质的可靠的社会资本进入急救领域,使之成为正规急救的有益补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