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学生分专业竟靠抓阄 南华大学回应称实属无奈

2015-09-14 07:00:28  来源: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大类招生背景下,如何兼顾学生意愿和专业发展问题愈发突出

若完全自由选择,必定会出现有些专业人满为患有些无人问津的现象

关系到学生就业前景的专业细分,却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近日,南华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系采用的专业分流的方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讨论。

记者从南华大学了解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如何兼顾学生意愿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问题愈发突出,通过抓阄分流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土木工程系数百名学生,抓阄定专业

记者了解到,衡阳南华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系有500多名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学校的他们,进入大二面临着细分专业的问题。该院共有7大专业方向,分别是建筑工程方向、道路桥梁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南华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因每个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不同,若自由选择,必定出现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无人问津。学院领导酝酿、讨论良久,决定采用抓阄的方式,但成绩排名前200位的学生可自选1次喜欢的专业。

据介绍,这个专业分配方案曾于今年5月22日发布征求意见稿,6月2日发布正式稿,两次向学生和教师公示,均未引起太大的意见。9月8日晚,在该院大礼堂正式开始数百名学生排队抓阄来分配专业。

可是抓阄结果终究还是让一些学生不太满意。一些学生手气不错,如愿抓中了想读的专业,而另一些学生却与自己喜欢的专业失之交臂。“总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点儿太随意草率了。”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校方介绍,抓阄后如有学生不满意,可以自己找其他学生进行一次互换。确定后,结果公示三天,所学的专业就可以确定下来。“但这样一种私下调配交换的方式,比如人缘好或条件优越的学生就会趁机来拉拢想要换专业的人,恐怕会引起一些隐形的更不公平的行为。”有学生担忧。

大类招生后,如何专业细分成问题

记者了解到,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高考录取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学生入校后,经过1到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旨在减少学生因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专业选择,同时培养又“通”又“专”的人才。

实际上,在大类招生已成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后,入校后的专业细分和分流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按照原有专业方向的资源配置,学校想要完全接受学生的自愿选择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利于学校的学科发展建设,更会加剧以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就业形势。而且学生的喜好、意愿往往过于主观,甚至有家长包办的现象。如今学科发展瞬息万变,以前大家认为冷门的专业,可能几年后就‘热’了,如果社会没有相应的人才供给,对产业发展也相当不利。”南华大学某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如今不少高校在大类招生后的分流都是采取相似的方式:按照学生入学后1到2年的学习成绩排名,设定一定比例分流。然而,这样的结果必然不能使学生都满意,之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名校学生在读完大二后,因专业分配不满意,从而选择退学重考的现象。

但如果按成绩排名选专业的比例过大、或者完全通过成绩将学生进行分流,就容易产生将“优秀学生”集中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的现象。“这样的方式貌似公平,但却必然导致‘冷门专业’越来越冷,学生没兴趣、老师没动力,形成恶性循环”。一位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

“因此只能先在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兼顾平衡和公平实行分配,然后再进行相关调整。”南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了让抓阄后确定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专业更有自主权,学校还出台了“二次选择”政策:学生二年级若在专业排名前10%,还可申请调整专业或方向。

■新闻延伸

每年根据市场需求

调配专业设置、名额设置更为重要

“兼顾专业间平衡与发展无可厚非,但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切不可沦为一种简单的生源重新配置。大类招生作为推行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希望能以学生、市场的自主选择,来淘汰一些发展无前景、就业无市场的专业,以达到‘市场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目的。”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因此,一方面,通过适当方式调配学生分流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每年根据市场需求调配学校专业设置、名额设置则更为重要。”

据新华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