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学者:二战期间中苏形成互相援助关系
2015-09-07 16:29:3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新华网重庆9月7日电(记者牟旭)提及抗日战争中的外国援助,飞虎队、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等美国援华历史已广为人知。中俄历史学者此间在重庆表示,实际上,在抗战初期,苏联对华援助帮助中国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阶段,中苏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形成了一种互相援助的关系。 “中俄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7日在重庆结束。俄罗斯历史学会秘书长彼得罗夫表示,中国抗日战争极大地牵制了日军,使苏联避免了两面受敌。抗战初期,在英、美等国对日本侵华还采取中立立场的时候,苏联是第一个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共向中国提供飞机924架,坦克82辆、步枪5万支、子弹约1.8亿发、炮弹200万发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苏联对华贷款达2.5亿美元,来华苏联志愿人员约2000名,其中约200名牺牲于中国战场。 与会专家还介绍,在日本侵占东南亚后,经东南亚的其他运输线路均被切断后,苏联援华的西北运输线路成为抗战时期的唯一中外交通线,显得弥足珍贵。此外,抗战前期苏联还向中国派遣了大批空军援华志愿队,包括飞行教官、飞行员、机械师、射击员,及其他相关空勤人员。这些苏联空中健儿志愿到中国参战,帮助中国空军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开科说,自三十年代中叶以后,经过艰难谈判,中国屈从于苏联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外交战略,从而获得苏联的军事援助,终于渡过战争的最艰难时期。中苏两国都达成了自己的最低外交战略目标,互有所得。 陈开科指出,应该认识到,国际关系是一个双边互动的历史过程。抗战时期既存在苏联援华的事实,也应该看到中国援苏的历史事实。实际上,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一种互相援助的关系。 一方面,苏联的远东外交战略如果没有中国的配合与牺牲便实现不了,以致最终难逃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国从战略物资供应上援助了苏联。苏联对华进行了三次慷慨贷款,需要中国用军事战略物资来还贷。中国为苏联提供的战略矿产品对发展苏联的军事工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而提供的农产品则在苏联国土大量丧失,农业减产的前提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陈开科的研究显示,1937-1945年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钨砂31177吨,锑10892吨,锡12162吨等物资。自1938-1945年,输入苏联的农产品数量包括桐油8868吨,羊毛14300吨,生丝309吨,毛皮270万卢布,毛皮原料360万卢布。苏联从新疆进口的农产品自1937年的2577.4万卢布到1941年的4370万卢布,增长率达70%。 此外,许多迹象表明:派遣空军志愿队援华是当时苏联实施其远东外交战略的既定举措。志愿队到中国参战都负有军事使命:一是熟悉日本飞机性能。众所周知的“撞击”战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明的;二是了解日本空军的战术,在战斗中形成了一套对付日本空军行之有效的战术;三是总结与日军作战经验,每个志愿队员轮换回国后,都要递交总结报告。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教授都认为,此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对二战期间中苏关系做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客观评价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 |
相关阅读:
- [ 09-06]俄投资远东迈出实质步伐 中俄合作或迎新亮点
- [ 09-04]李克强向“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致贺信
- [ 09-02]普京:中俄共同任务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及能源联盟建设
- [ 09-01]缺席中俄阅兵,欧美仍将世界分为“西方”与“东方”
- [ 08-29]中俄海军在彼得大帝湾举行联合海上阅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