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按照工信部要求,9月1日起,购买手机卡时,需出示身份证件并验证。新规规定:未取得实名制客户将来查询详单、过户、国际漫游、国际长途、停机保号等业务可能无法办理。 ===手机用户迎来实名制时代=== 9月起买手机卡必须实名登记 老用户补登难度大 据中国移动方面透露,2013年9月之后的新增用户,目前三家运营商已经做到80%以上的实名制,但此前老用户的实名认证工作推广困难。据了解,目前至少有1.3亿以上的老用户仍没实名制,这还不包括一个身份证注册多张手机卡的“人卡不符”的情况。 9月1日起四种手机卡非实名用户需补办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现存的非实名制用户大致包括四种:前期未进行实名制认证,登记信息不完整的用户,机主姓名与实际使用者不一致的用户,机主姓名为单位、经办人姓名的“集团卡”用户。这四种用户都需要进行实名登记。 记者在南楼附近的天津移动营业厅看到,已有不少市民主动来营业厅办理实名制登记。那么,四种用户进行实名制登记的手续一样吗?天津移动客服代表介绍,若手机卡没有进行过实名认证或信息不完整的用户,属于“补登记”,需本人持有效证件原件和SIM卡到营业厅办理;后两种情况属于“过户”,不仅要携带上述材料,还要携带原登记者有效证件原件才可办理“过户”。 未认证手机卡或被限制使用 营业厅已配备识别设备 如果你的手机并非实名登记,最好抽空到运营商处办理实名登记,不然手机可能被“限制使用”。记者了解到,从9月1日起,电信企业在通过各类实体营销渠道销售手机卡时,将要求用户出示本人身份证件,并当场在第二代身份证读卡器上进行验证。而未经实名认证的老用户,虽然短时间内不会被停机,但运营商会使用提前发短信等方式提醒客户,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办理实名登记,不然或被“限制使用”。 ===剑指通讯网络诈骗 迈出通信安全第一步=== 有助于加强有效监管,把移动互联网活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中 如今,信息流通更加顺畅的同时,隐私泄露风险也更大,规范手机卡使用管理的要求更加紧迫。“手机实名制有助于加强有效监管,把移动互联网活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中”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教授王四新此前表示。 王四新表示,手机实名制也是要配合网络实名制展开的。因为现在都是通过手机交易,如果我们都实名之后,对于落实责任是巨大的促进。对于行为的可追查性产生威慑力量,从管理的角度,也可以顺藤摸瓜,可以找到违法犯罪的人,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身处以手机传播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手机存储了我们太多的隐私和“秘密”,通过手机号码不仅可以联络到我们,还可能搜寻到对应的邮箱地址、社交账号等等诸多个人信息。 手机实名“剑指”通讯网络诈骗 事实上,早在2013年9月1日起,工信部就要求运营商对新入网电话用户全面实施实名登记制度。今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重拳整治“黑卡”。 记者走访发现,实施近两年的手机实名制,在新开卡方面落实较好,运营商的自有营业渠道和社会合作渠道商,新开卡全部实名认证。但在路边报刊亭,仍有少量非实名认证手机卡。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出台如此强有力的实名制政策,主要是为了遏制通讯网络诈骗和垃圾信息,同时推广手机支付等先进技术,更好地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手机犯罪使用的都是非实名的预付费手机卡。目前短信息服务投诉是电信服务投诉中最多的业务,实行手机实名制,能减少通过手机短信进行违法行为。”该业内人士表示。 >> “实名制”只是通信安全第一步 对于手机实名制,笔者觉得最紧要的,倒不是用户信息流失、补录麻烦、避免造假等等,而是如何在法律层面确保运营商不会“监守自盗”。其实有些垃圾信息,或多或少都与运营商的“增值服务”或者疏于管理不无干系,“散户”易控,可“机构”难管。在手机实名制方面比较先进的韩国,很早就从立法层面入手,规范和完善手机实名制,包括制定“防止手机短信滥发对策”,规定各通信服务商和短信广告商必须签订杜绝滥发行为协议,甚至还修改《信息通信网法》,规定推销短信和电话广告要征得用户的同意,违者重罚。正是因为有这种无微不至的法律制度的“呵护”,保障了手机用户的权益。 |
相关阅读:
- [ 09-01]手机实名动真格:用户可到营业网点或电话、短信查询补办
- [ 09-01]最严手机卡实名制今起实施 非实名老用户需尽早登记
- [ 08-31]中国一批新规9月1日起施行 办理手机入网须实名
- [ 08-31]欧盟将加强列车安检 未来或推行实名购票
- [ 08-27]中移动推实名制:非实名必要时限制通信 不强制停机
- [ 08-27]“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下月启动
- [ 08-25]天安门地区"实名制"上公厕不实
- [ 08-25]记者调查:非实名电话卡强制停机?暂时不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