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晚年来了,你打算如何度过余下的人生?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和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聊了他们的“夕阳计划”,试图探寻当下中国社会各种人群的养老观。 进养老院接受更加专业的护理,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度晚年,住进高端养老社区享受生活……想法和选择或许因人而异,但选择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养老方式,度过一个温馨从容的晚年,却是人们所共同期盼的。 【去不去养老院,这是个问题】 说起养老,很多人会联想到养老院。事实上,老人对于是否去养老院,有着不同的态度。 今年2月,58岁的刘大军把87岁的父亲和89岁的母亲送进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金鸿养老院。两位老人因为糖尿病、脑出血等疾病,已经很长时间生活不能自理。 刘大军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自己伺候父母,没送养老院,就是因为舍不得,觉得老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更放心。“但今年大年初五,父母同时发病,自己根本应付不了,最后下决心把老人送来养老院。”刘大军说,“看到养老院的护工晚上能给老人挠痒痒,我自己都做不到,心里非常感动。以前自己照顾老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谈不上与老人有情感交流。现在则可以常来养老院看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 通过照顾父母的经历,刘大军觉得,将来自己七老八十了,养老金也能有3000多元,“到时肯定要进养老院,为儿女分忧”。 福建的乔女士今年刚好60岁,独身的她为自己选择的养老模式同样是进养老院。“我考虑好了,要进养老院就要趁年纪还不算大赶紧住进去,这样我不仅能做做义工,照顾年纪比我大的老人,还能有相当一段时间适应养老院的环境。” 但在一些人眼中,住进养老院意味着与社会“脱节”,人生似乎进入了“终点站”。42岁的河北保定居民张春玲不打算把父母送养老院,一来不放心养老院的服务,二来觉得那里气氛不好,老人也不愿意去。 有些老人不选择养老院,则是担心被人贴上“儿女不孝顺”的标签。“何必跑养老院,儿女脸上也没光。”70岁的王玉娥老人说,如果躺床上动不了了,也不愿意去养老院,“孩子面子上搁不住”。 “不得不去”“早早就去”“就是不去”……面对“去不去养老院”这个问题,人们的回答似乎分歧最大。然而,对于身体健康、尚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去不去养老院可能是一道选择题;但对于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来说,机构养老日渐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在家人身边慢慢老去 记者调查发现,居家社区养老可能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预期的养老模式。 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含饴弄孙……这样的画面那么温馨那么美,想想都让人心醉。孩子一句“爸,妈,我回来了……”,孙子孙女天真的笑声,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是无法替代的心理慰藉。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老人们对在家人身边颐养天年的那份割舍不掉的情结。 相比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能够对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力量、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相比于纯粹的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又能通过政府及专业化服务力量的介入,缓解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这也难怪,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既能待在家人身边、又能相对便捷获得专业养老服务的模式,得到了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七八十岁老人的普遍青睐。 在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的四合上院养老照料中心接待了几位前来咨询的老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计划提供日间照料、入住照护等服务。基于政府提出的公益性要求,目前床位主要计划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半自理老人等群体提供,老年餐桌服务则计划向社区里的老人开放。68岁的张阿姨说,虽然自己身体健康,现在可以自理,但以后如果有需求,能在家附近就得到服务,感觉很方便。另外一位老人接过话茬说,这才是服务到“家”。 养老照料中心正是北京市创设的依托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型发展模式。2014年,北京建设了104个养老照料中心。 “养老照料中心首先是一个养老机构,小的十几张床位,大的有上百张床位,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其次,它与所在街道、乡镇协同合作,了解周边老年人底数和实际需求,通过与专业化公司等合作的方式,让更多选择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 选择在家养老的76岁大学退休教授王瑞棠希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完善速度。老人说,请保姆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包括身体、人品等方面都没有保障。“有个电视剧叫《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我请的都不止28个了。如果有政府部门审核把关的中介公司提供养老服务也行,搞搞卫生什么的,需要的基本都能解决了。” |
相关阅读:
- [ 08-27]关爱困难学生 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 [ 08-27]关爱,让社会更温暖
——永定区妇联开展 “两癌”贫困妇女救助活动 - [ 08-27]福建省科技与社会扶贫研讨会在建宁召开
- [ 08-27]全省科技与社会扶贫研讨会在建宁召开
- [ 08-27]社会 北大学生否认军训期间玩手机 | "助学达人"魔鬼真容:性侵多名中小学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