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养育之恩——采访日本二战遗孤中岛幼八有感
2015-08-23 19:54:12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新闻背后】 8月1日下午,我在三联书店的《何有此生》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中岛幼八先生。这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的脸庞上沟壑满布,是岁月留下的沧桑印记,闪亮的眸子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日本二战遗孤,这个敏感的身份勾起人们的兴趣,读者们摩肩接踵,甚至直接席地而坐,聆听中岛的讲述。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中岛将其波澜的一生娓娓道来,读者们一同体味老先生的喜怒哀乐,思绪万千。 73岁的中岛幼八看起来和一般的中国老人无异,开口说话时,持一口标准的东北口音,这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他还有一个中国名字:陈庆和。这位日本侵华战争的遗孤,在黑龙江的小镇沙兰和他的中国养母以及先后三位养父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个日本老人身上有着浓浓的中国烙印。 “谢谢中国!”发布会一开始,中岛面向现场观众深深鞠了一躬,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我从离开生母在中国的13年生活中,受到1位养母和3位养父还有老师同学的关爱。在生母来到中国和养母争夺幼小的我时,我蹒跚地走向养母,是因为养母将3岁的我从奄奄一息中一口粥一口饭地喂饱,一下一下地为我揉肚子,将我从鬼门关拉回来,我不能离开当时的她;而当16岁的我选择回到日本从事中日友好交流事业时,当时的班主任梁志杰老师的劝导起了决定作用。他告诉我,我的生母需要我,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也需要我。” 选择留下,是对中国大地的爱;选择离开,更是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讲到养父母如何艰辛地将他抚养长大,中岛数次哽咽。透过厚厚的镜片,中岛老人的双眸闪烁出晶莹的光芒,场下观众一片静默。窗外的蝉鸣愈发聒噪,读者的眼眶愈发红润。 我的思绪不禁跟随着中岛先生的讲述回到了战火硝烟的年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同在大荧幕上放映,配合着中岛先生的动情解说,栩栩如生: 那时候,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大批日本儿童被遗弃在中国的土地上,饥寒交迫,贫病交加,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中日两国虽然已经结束交战,但在法律上仍处于战争状态。中国百姓长期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杀戮、奴役和蹂躏,创巨痛深。 “尽管这样,善良的中国百姓对我们这些敌国的遗孤没有以怨报怨,反而伸出仁爱之手,将我们收养,使我们从死亡线上得以被拯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 那时候,在战后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中国百姓依旧省吃俭用,把这些遗孤抚养成人,中国各级政府也从各个方面给予他们关照和保护,使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孩子,不仅享受到养父母给予的关爱,更感受到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日本是我的祖国,中国是我的家乡,我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长的是中国人的肉,血肉相连。一个个平凡的中国人养育了我,更教育了我,他们教会我受用终身的道理——仁义、善良。我有什么理由不热爱中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岛回到日本后始终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故乡,他用50年的人生报答了中国人13年的养育之恩,用行动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知恩图报。 2008年,当中国举国沉浸在举办奥运会的喜悦中时,中岛的老伴和生母却先后离开了人世。茕茕孑立,还有信念相伴。中岛决定将自己波澜的一生记录下来,并于今年4月拿出1年多的养老金,在日本自费出版了这本回忆录。如今,回忆录的中文版《何有此生》在中国顺利出版,在座读者用雷鸣般的掌声和深深的感动给了中岛最坚定的支持。 采访最后,中岛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一段经历:“当我到一个电子城去买U盘时,我累了坐在卖电脑的地方,想休息一下跟年轻人搭话。他一看我讲中国话就问我从哪儿来的,我说从东京来的,他马上笑容可掬,并招呼我入座,说自己特别喜欢东京,并与我热情地攀谈。当时深深把我感动了,令我印象深刻。在日本的报道中,只说中国有反日游行、抵制日货运动。可是这些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对日本的喜爱为什么不报道?我感觉,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仍然葆有优良的民族传统,特别善良,尊重老人。” 一个下午的时光就这么静静地流淌而过,在座每个人跟随中岛的讲述度过了70余载岁月,波澜壮阔。 最后,中岛再次起立,鞠躬:“我最后再说一句话,‘谢谢中国!’”(光明日报记者田园) |
相关阅读:
- [ 08-23]俄罗斯批评日本继续对二战结果提出异议
- [ 08-21]龙江网络行参观虎头要塞博物馆及二战终结地纪念园
- [ 08-21]二战清源 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 [ 08-18]牢记二战历史 形成共同记忆
- [ 08-17]二战后欧亚和解反差巨大令人深思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