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王全文、步晶晶):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活跃着不少国际上的抗日力量,其中与中国境遇最相似的要数来自朝鲜半岛的独立运动志士了。其中有的朝鲜抗日力量与中国八路军、新四军并肩战斗,也有人不仅如此,还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抗战的一分子。今天报道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从朝鲜半岛走出的中国“军歌之父”。 1937年春天,中国上海,一个23岁的年轻人做出了一个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选择,“这个时候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就是他音乐老师推荐他,你去意大利去深造继续学习音乐,那么再一个就是抗日。当时他和那些进步青年在一起接触,知道延安是当时抗日革命根据地,是一个革命的圣地。那么后来他走的时候就是背了一把小提琴,背了一把曼陀铃,带了两本书《世界名曲集》什么的,烫金的,就去延安了。” 这个年轻人名叫郑律成,1914年出生在今天韩国全罗南道光州。 1919年,光州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郑律成在父亲和兄长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浓烈的抗日情怀。1933年,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 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回忆起父亲说,父亲常说在延安的每一天都热血沸腾,“那种环境就是歌咏开会前唱,吃饭前唱,走路排队唱,互相就拉歌。他开始是鲁艺,鲁艺毕业以后到了延安抗大政治部,担任音乐指导,就到处教歌,几百人上千人他都可以去指挥,这个气氛,所以在那种环境中肯定是激情澎湃。” 1938年4月的一个下午,郑律成与鲁艺的同学们来到延安城外的山坡上,望着远处的群山和延河边意气风发训练的战士,郑律成心中涌动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歌颂延安城,歌颂革命,歌颂这些美好事物。他就说,莫邪你给我写个词吧,莫邪也是,都是那样的青年,就答应了,很快就写了词出来。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啊…延安,千万颗青年的心;整个一个非常美的颂歌体,他(郑律成)去唱,唱完他们就下去教,很快就传遍了。” 说起父亲,郑小提充满自豪地说,《延安颂》激励着无数人心怀理想,奔向延安,投身抗日烽火,“为什么这么大的影响?很多青年没到延安,但唱这首歌,他们对延安有那么一个感性的向往,唱着这首歌奔向了延安,有那么一代人就是这么去延安的。《延安颂》表现出来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心声,是发自内心的,既发自我父亲的内心,也表现出了那些青年们的内心。” 《延安颂》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那个时代无数人命运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内早有共识,还引起了郑律成出生地韩国学者的深入研究。对于郑律成的音乐成就,韩国国民大学音乐系教授朴日熏(音译)这样评价,“中国在抗日战争和走向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需要音乐的力量,而郑律成的音乐发挥了这种重要的作用。延安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全中国,其中,郑律成的《延安颂》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1939年,郑律成在延安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八路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他也被誉为“军歌之父”。 1945年,郑律成携夫人回到朝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下,郑律成同妻子回到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 谈到父亲当年选择来到中国投身抗日,郑小提说,那是面对日本侵略者,受压迫人民的必然选择,并肩携手,同仇敌忾,“这种民族的情结,当然不是说是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我只管我自己。他到中国来,说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这个信仰他是始终坚定的。” 2014年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韩国期间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列举了一些象征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著名人物,特别提到了音乐家郑律成。 现在每年的10月,郑律成的家乡韩国光州市都会举办音乐节来纪念郑律成。事实上在光州,很多人都知道一首叫做《延安颂》的歌曲,在这座城市里有一条被命名为“郑律成路”的街道,那里时常会响起《延安颂》的旋律。 韩国光州文化财团市民文化观光担当官宋镇永(音译)表示,光州以郑律成为荣,光州人应当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弘扬郑律成的抗日精神和杰出的音乐成就,“郑律成先生早年间前往中国从事抗日活动,应当通过学术界的研究、举办国际论坛等活动,纪念郑律成先生的抗日精神,推广他的音乐成就。” 在中国,有一座以郑律成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坐落在音乐之城哈尔滨,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延水谣》的旋律中,缅怀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的故事。纪念馆的设计者孔令发向游客们讲述着他心中的郑律成,“展馆的设计主线上我们定位他是一个革命家,因为他从抗日战争时期来到中国,是奔着抗日来的。然后来到中国,后来就去了延安,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士。” 到郑律成纪念馆参观的有中国游客,也有韩国游客。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郑律成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国界,他的作品也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哈尔滨朝鲜民族艺术馆展馆部主任崔京梅介绍说:“1300多平米的展馆让他们看,他们看一个多小时,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展馆。因为这里不光是郑律成,也包括他们(中韩参观者)过去的回忆,音乐都放完了还在那里站着,也不说话。” 历史自不多言,却带给今天的人们强烈的震撼,因为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的力量,跨越国界,穿越时空,不可磨灭。 |
相关阅读:
- [ 08-18]抗战文物资料展 日军“劝降书”等成侵华铁证
- [ 08-18]美南加州华侨华人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
- [ 08-18]全球华人华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论坛大会召开
- [ 08-18]两岸联合举办“洪门与抗战”研讨会
- [ 08-18]人民论坛:抗战,民族的觉醒与蜕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