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两者在战略上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没有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中国的抗战就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作者: 王欣媛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文章之八
王欣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讲师
七七卢沟桥事变吹响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号角。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握手言和,实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由于两党的性质和分工各不相同,经过协商决定,中国国民党负责在正面向日军发起猛攻,抵御日军的侵袭;中国共产党负责开辟敌后战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8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7-1938.10: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力,敌后战场进行了积极的配合。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是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作战对象,肩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这一系列大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广大的国民党官兵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即不放手发动群众,采取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加之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以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或失败而告终。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挺进敌后,创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可以说,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对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的配合。比如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还有配合国民党作战的忻口会战。敌后游击战争不仅给日军沉重的打击,而且为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11-1943.1:正面战场持续抵抗,但其积极作用逐渐下降,敌后战场吸引在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逐渐成为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虽然受到很大损失,但在战略相持阶段到来时仍然坚持作战。从1938年11月至1943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相继发动了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等一系列大会战。正面战场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抵抗,取得了昆仑关等地作战的胜利,牵制和消耗了部分日军,并在战略上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除了在国内作战,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使得日军在此阶段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同时,国民党军队中也涌现出了像张自忠和戴安澜那样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改变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即从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政治打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政府在表明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剿灭共产党。1938年12月,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也体现出国民党政府已将主要精力用于限制和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抗战在全局上基本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从战略战术方面来看,虽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发动了有限的、局部的攻势,但是这种攻势在1940年以后逐渐被消极抗战所代替。尤其是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际的力量,而逐渐放弃了国内抗战的积极努力。可见,在此期间正面战场的进攻一直处于被动态势。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革命根据地。如果算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经拥有1亿人口。即使在日军出动大量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大“扫荡”的艰难时期,共产党带领敌后人民坚持游击战,削弱敌人、保存自己的实力,逐渐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实际上,正是因为敌后战争吸引了在华日军大部分兵力,使得正面战场的压力逐渐减轻了。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在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作战逐渐消极,而敌后战场则成为打击和消灭日军的主力。
1943.2-1945.8:正面战场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敌后战场开始发挥着领导和示范作用。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战争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折,也给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带来了希望和动力。同时,美军继中途岛海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进入了战略反攻,使得日军遭到多次挫败之后被迫撤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虽然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以及第二次入缅作战并取得了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但是国民党政府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对日军发起主动性进攻,其总体的倾向是保存实力,等候盟军的胜利。更令全国人民心痛和气愤的是,中国军队在1944年4月的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在短短的8个月里,国民党军队丢失了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失去了146座城市,6000万同胞沦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可以说,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成为大后方人心变动的重要转折点。此时,国民党政府仍然坚持一党独裁专政,其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信任。由此可见,正面战场的消极作用占据了主导作用。
与正面战场的沉寂相比,敌后战场呈现出一派活跃又蓬勃的景象。从1943年夏秋之际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恢复和发展,敌后军民开始了局部反攻。继1944年的春、夏、秋季攻势以后,敌后战场又于1945年连续发起春、夏季攻势,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收复了大片失地。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8月10日,敌后战场向日伪军发起了全面大反攻,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而言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两者在战略上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力,但如果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也无法抵御住日军的猛烈进攻。简言之,没有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中国的抗战就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今天,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这样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携手创造和平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