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年内降息降准仍存可能 负利率时代已若隐若现

2015-08-01 09:05: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陈玮 孙靖  
分享到: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笔者以为,不管货币政策工具如何使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在现阶段保持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年内降息降准仍可看到,而且随着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CPI的此消彼长,负利率时代或许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此次政治局会议除要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外,还非常明确提出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这给了各界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想象空间。

大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幅度要小于上半年,央行是否会再次进行全面的降准降息需要视实体经济需求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定向政策仍会大行其道。

从去年11月份第一次降息开始,在8个月的时间内央行四次降息共计1个百分点,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2%。

这四次降息的过程可以用“小步快跑”来概括:“小步”指的是每次仅降0.25个百分点,各界都感到不解渴;“快跑”指的是降息的时间间隔由3个多月减至1个多月。

而降准则要“猛烈”的多:自2015年2月5日起降准0.5个百分点;自2015年4月20日起降准1个百分点。在这两次“普降”的同时,定向降准的力度也在加大。自6月28日起,在降息的同时央行也采取了定向降准的措施。2014年,央行曾分别于4月份和6月份进行过两次定向降准。

降准的速度和规模完全称得上“速降”。年内第一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在6000亿元以上,第二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就达到了1.5万亿元左右,定向降准也释放了相当规模的流动性。

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的反映通常快于实体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会有一定时滞(一般情况下在半年左右),不会短期内就有明显效果。因此,货币政策在当前进入静默期也是可以理解的,前期释放的流动性需要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方面也要利用好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局面,努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重塑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引导金融资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

连续四次降息,居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银行存款收益下降,不得不另寻投资出路。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CPI涨幅仍低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银行存款不至于贬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CPI调控目标设定在3%左右,这是一个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都有利的温和通胀目标。但今年以来,单月CPI增幅始终低于1.5%,CPI也已经连续10个月在2%之下,远逊于3%左右的政府控制目标。

对于后续物价走势,央行认为,受稳增长政策效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期物价水平低位企稳,其中个别商品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的涨幅,但总的看,居民的物价预期保持稳定。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CPI预期保持平稳,但下半年会有一个上升的阶段,预计全年CPI会保持在2%以下。CPI的温和上涨给货币政策提供了调整的空间。

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若年内按最少降息一次0.25个百分点计算,利率水平将降至1.75%。基准利率与CPI此消彼长,最早今年年内或许就会看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过两次负利率时期,一次始于2003年底,另一次则始于2007年。这两个时期都是宏观调控发力的阶段,而现在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代。但不管怎么说,负利率时代确实已经若隐若现了。

对于居民来说,负利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承受物价温和上涨的压力,但同时银行存款外的其他投资收益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于国家来说,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低利率的政策环境(就是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唯有如此,经济转型才会进行的更顺畅一些,成本也会小一点。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温和通胀就是股市行情最好的催化剂。证券日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