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知名财经媒体《金融时报》有了新东家: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新闻)出资约13亿美元,从英国培生集团手中买下这家拥有127年历史的报纸。 这一大手笔收购案引发广泛关注。一些人开始担心,在日经新闻掌控下,《金融时报》能否继续保持对日本企业和政府的客观报道。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通过记者俱乐部等制度干预媒体,压制日本媒体的批评声音,这种做法可能影响到《金融时报》今后的声誉。 【翻出陈年旧账】 在日经新闻宣布收购《金融时报》后,不少媒体立即翻出四年前的一桩旧案,指责日经新闻不过是日本企业的传声筒。 2011年10月,奥林巴斯前首席执行官迈克尔·伍德福德向《金融时报》爆料了这家公司的会计丑闻。奥林巴斯董事会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想方设法隐瞒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投资损失,这些亏损都以收购之名被核销。 这一重大丑闻引发各大媒体广泛关注和跟进报道,但日经新闻最初却置之不理,随后也是淡化处理。 伍德福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日本媒体“对于强大的势力持恭敬甚至虔诚的态度”。他说,如果《金融时报》当时为日经新闻所有,他可能不会对其爆料奥林巴斯公司的丑闻。 他说:“我很担心,被日经新闻收购所带来的潜意识影响会令其(《金融时报》)不再愿意刊登批评包括日经新闻在内的日本企业的文章。” 对于外界的指责,日经新闻社长冈田直敏辩称,在奥林巴斯事件的报道上,“我们可能晚了,但这并不意味我们隐瞒不报。《金融时报》根据自己的编辑原则报道,我们依据我们的原则报道。” 此外,《华尔街日报》认为,日本的媒体文化与西方存在差异,这可能会给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带来挑战。 一名身在伦敦的《金融时报》记者说:“对于日经新闻,显然存在担忧。他们在曝光奥林巴斯上没有做好。” 《金融时报》前编辑安德鲁·高尔斯认为,考虑到日经新闻在金融新闻领域方面的长期经验与传统,《金融时报》被其收购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日本新闻业与盎格鲁-撒克逊新闻业存在文化差异”,日本需要承认《金融时报》有着自己的方式。 路透社注意到,此前,一些日本企业的海外收购正是栽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差异上。在金融危机期间,野村证券压价收购华尔街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的部分业务导致了关系紧张并引发不满,而且触及了底线。 雷曼银行家们对于日本的保守主义和官僚主义表现得极不耐烦,而野村的资深工作人员则对雷曼员工薪酬表示愤怒。 【口头承诺独立】 在《金融时报》收购案上,日经新闻可谓一匹“黑马”。过去数年,德国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一直与英国培生集团就收购问题展开谈判,而日经新闻不到5周之前才开始与其谈判。 媒体认为,日经新闻最终成功收购《金融时报》。首先是其开价高出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约1.55亿美元。其次,自从2013年3月日经新闻与《金融时报》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高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面对外界的担忧,日经新闻主管们承诺,将对《金融时报》采取更为放手的管理方式,保持其编辑独立。 日经新闻社长冈田直敏说:“我们会尊重彼此的编辑管理方式和编辑部文化,如果出现问题,我们会坦率沟通并努力找到契合点。” 冈田直敏表示,此次收购重在海外推广日经新闻的品牌,鉴于《金融时报》的品牌价值和此次收购为海外扩展带来的“快车票”,收购价格并不算昂贵。“我们实施此次收购不是为了增加利润。我们希望加强新闻价值。” 【政府干预媒体】 虽然日经新闻管理层给出口头承诺,但考虑到日本政府对于日媒的一贯干预和控制,不少人依然担心,《金融时报》今后能否在涉及日本企业和政府的报道方面保持客观。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认为,收购《金融时报》不仅是日经新闻一项战略举措,而且是更宽泛的政治对外战略的一部分。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表示“我国的理念”正在遭到外国人的误解。他呼吁采取措施“主动收集和传播信息,使我们得到正确理解”。 今年5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日本政府如何干预媒体独立》的报道。报道指出,在日本,政府和记者之间的正式关系是通过一系列记者俱乐部来维持的,只有俱乐部会员才能获准参加新闻发布会,而且只有会员才能接触相关官员。作为赋予记者这种特权地位的回报,日本官员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机构或部门将得到正面报道。很多时候也的确如此。 报道称,“很多记者承认老板顺从政府,但渴望保护自己事业的他们不愿批评政府。对公司的忠诚压倒了新闻独立方面的职业道德”。 媒体还注意到,自安倍上台以来,在干预和拉拢媒体方面更为主动和强硬,多次引发国际舆论和日本新闻界对其干涉媒体的指责。日本部分媒体也多次进行选择性报道,选择性忽视不利于安倍政府和政策的新闻。(张伟)(新华社特稿) |
相关阅读:
- [ 07-25]日本经济新闻为什么要收购金融时报
- [ 07-03]央行《金融时报》点名摩根士丹利恶意做空
- [ 03-31]李克强会见《金融时报》总编巴伯
- [ 02-25]《金融时报》刊文:通缩离我们已很近
- [ 01-16]金融时报:亚洲央行倾向宽松货币政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