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深圳7月25日讯(记者 胡晓晶何欣)110名记者,1500公里,5座城,5场市领导见面交流会,12个创新企业和实地走访项目,1场启动仪式,2场大型创客沙龙,1次网络视频直播访谈,5天5夜“粤创粤新”日夜兼程进行时……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大型网络采风活动于日前完美结束行程。因为“粤创粤新”,广东五个最具创新活力、最有经济特色的城市在一周内同台竞技,这场竞技让五位市长各显神通,大展个人魅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深圳这五个城市,创新驱动哪家强?
创新思维,让政府更加开明开放
2014年底,根据科技部综合评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广东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整体一盘棋的布局下,广东的各个城市八仙过海各显神能,纷纷出台适合当地特色的创新政策。
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区域优势明显,但在政策制定上,他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民生的结合,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意见》等“1+9”政策文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引领广州创新发展的主导战略。按照“顶层设计、流程再造、分权制衡、功能优化、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的思路,对科技项目管理进行重构和流程再造,获得全社会的好评。广州市长陈建华透露,广州市设立的科技创新券最高可支付单项技术服务合同金额的30%,每家企业每年申请获取的创新券总额上限为300万元。在企业的初创时期推出创新券,是比贴息更加直接的支持!
而佛山利用自己在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提出在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继续扩大佛山的已有的“半壁江山”优势,力当龙头。佛山市长鲁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佛山城市价值的提升。
东莞正在完成从“东莞制造”向“东莞定制”的转变。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表示,个性化的东西是将来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路径,通过个性化的定制,东莞一定会在新一轮的制造变革当中重新确立东莞制造世界工厂的地位。
深圳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涵盖了深圳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其中包括: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金融、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多领域协同体系和可持续的发展。
珠海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的方向,依托横琴、高栏港、高新等重大平台,建立主要包括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度创新,提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至关重要,中国经济网记者随同“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采风团所到之处发现,转型升级也是市长们口中的高频词。当然,他们不仅仅只在口头上,更加体现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上。
佛山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为着力点,着力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改造。在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近300亿元,同比增长23.7%的基础上,还计划于2015年至2017年再安排技改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主攻智能制造工作。
东莞则创新扶持方式,建立融资租赁风险补偿和风险补贴制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仅“机器换人”一个项目,每年就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深圳在科技服务业产业的规模超过了900亿元,已逐步形成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并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地区,科技部批复的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正式在深圳成立。
珠海利用地域优势,突出横琴改革先行示范作用,通过横琴制度创新引领推动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发挥横琴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推动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一批特色亮点工作进展顺利。
全方位的人才策略,支撑产业升级
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五座城市无一例外的把目光盯向了人才引进,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城市建设服务。
珠海已启动实施蓝色珠海高层次人才计划,欲用3年的时间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院士5到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名。“目前已经确定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一个是来自以色列的化学家。”珠海市副市长王庆利透露。
与珠海相比,东莞在居住环境上既不临海、也不毗邻澳门,于是,“乡情牌”成为东莞在揽才谋发展上的“杀手锏”,先后在美国、英国及北京设立人才工作站,同时在政策上也释放更多利好消息,不仅提供真金白银的资金与孵化器支持,而且着力减少甚至免除他们衣食住行的后顾之忧!同时,东莞把目光瞄向引进人才的“二代”教育问题上,市长袁宝成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今年东莞高考六项指标再次全省第一,而且是连续四年全广东省第一。教育好,人才就来了。这也算是一种另辟蹊径吧!
广州市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大幅度提高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力争2017年实现全市研发经费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7%的目标。
早在2013年佛山就出台了市级创新团队扶持政策,吸引了近200名来自全世界的创新创业人才踊跃申报,包括“千人计划”入选人才、美籍华人团队、韩国专家等;2014年,禅城、三水和高明区也纷纷实施了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培育和引进工作完成全市布局。
深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宜聚城市。制定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集聚各类创新型人才。深圳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59个、“千人计划”人才115名。
可以说,五座城市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暗自较劲,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到广东来。人才作为区域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创业创新的基本要素,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成为了一个地区能否决胜未来的最重要因素。 |